104 年

訴訟解決醫療糾紛 是下下策(真理大學法律系系主任 吳景欽)

訴訟解決醫療糾紛 是下下策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系主任)
近日北榮一起胎死腹中事件引起軒然大波,也暴露出現行醫療糾紛動輒以訴訟來處理的實態,恐是最糟的解決途徑。
常有認為,台灣的醫界是犯罪率最高的行業,若單從職業別觀察,針對觸犯業務過失致死或傷害的場合,醫療過失的定罪率約二成,比之其他行業動輒八、九成的定罪率,不能算高。惟如果從檢察官起訴醫師的人數與法院的定罪數,每年動輒上百件,不僅遠高於日本,更為歐美等國所難望項背下,這個答案似乎又是肯定的。
Read More

如何因應急診壅塞(慈濟大學醫學系急診醫學科專任部定教授、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 胡勝川)

如何因應急診壅塞
胡勝川
慈濟大學醫學系急診醫學科專任部定教授
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
前言
急診壅塞在衛福部的定義是,在急診留滯超過四十八小時的比率超過百分之五者,其實它們應該稱做超壅塞(overcrowding)。國內符合這樣定義的醫院只有四家醫學中心,可見急診超壅塞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嚴重。跳開這樣的定義,急診室留滯的病人數,每天總在十幾人到數十人之間,這樣的醫院還為數不少,幾乎所有的醫學中心和重度級醫院都有這樣的情形,對急診的人力運作和品質多少還是會有一些影響,同樣值得吾人關心,我們不妨將這些醫院的情形稱做壅塞(crowding)。
Read More

醫療事故補償與醫療專業:兩條平行線?(中研院法研所副研究員 吳全峰)

【澄社評論】
醫療事故補償與醫療專業:兩條平行線?
吳全峰(中研院法研所副研究員)
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醫糾法)內容存在許多問題,本不宜草率通過。然最近醫界對醫糾法的批評,集中在醫療機構及醫事人員應否繳納醫療風險分擔金,其盲點亦待釐清。
醫糾法醫療事故補償之主要事件,為「有相當理由可懷疑醫療事故之發生非因醫事人員故意或過失之情形」。批評者認為,既然難以辨認因果或醫事人員沒有犯錯,醫療機構或醫事人員為何還要支付補償金。此論點乍看成理,但細究此類醫療事故發生原因,卻不難發現反對者盲點。
Read More

健保每日每床支付 643 元護理費 護士時薪等於是 26.8 元??

健保每日每床支付 643 元護理費,護士時薪等於是 26.8 元??
朱顯光(醫改會副執行長)
網路瘋傳一篇文章,但請大家千萬別看到護士的時薪是 26.8 元就相信了⋯
進一步分析看看:
如果健保支付每天每床 643 元的護理費
原文作者換算每床每小時的護理費是 26.8
Read More

上醫策會網站檢舉評鑑弊端,有效嗎?!

上醫策會網站檢舉評鑑弊端,有效嗎?!
余天佑、李芸婷(醫改會研究員)
醫護人員對評鑑的批評聲浪從不間斷,例如四年一次的評鑑如同軍中的「裝檢」,流於應付或造假,評鑑之後又打回原狀,等下次評鑑再說;大量的文書作業更是造成醫事人員額外的工作負擔。
但如同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所言,醫院評鑑是能起實質效用的制衡工具。為了防堵評鑑淪為虛晃招式,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簡稱醫策會)於一O三年四月起設置申訴信箱(點看介紹),醫護人員及民眾均可申訴醫院評鑑造假情事。但這申訴管道究竟成效如何?檢舉後醫策會或政府是否真會處理??
Read More

三班護病比評鑑標準出爐,您能接受嗎?

三班護病比評鑑標準出爐,您能接受嗎?
沈珮涵(醫改會研究員)
三班護病比今年正式納入醫院評鑑,去年底衛福部和醫護界代表協商結果已出爐(如下圖),離目標 1:7 仍有很大差距,且護理長也能納入灌水計算,地區醫院更允許到 1:15。
醫改會呼籲,為讓評鑑結果更反映真實,衛福部應比照英國、日本護病比全都露,立即啟動醫院每月上網公布「病房實際護病比」機制!
Read More

急重症血汗醫護心聲

急重症血汗醫護心聲
潘柏翰(醫改會研究員)
醫改會「醫護人力吃緊現況」調查,共有 1,220 名醫護人員填答,於問卷中我們設計了一欄其他意見供填答者自行補充其對急重症人力的看法或意見,對加護病房(ICU)或是急診人力吃緊現象提供了更多的觀察或意見。
在加護病房,醫護人員除了反應極為扭曲的護病比與各種奇怪的上、下班時間之外,更揭露了當醫院得知護理人力不足時,其因應之道並非補足護理人力的缺口來符合評鑑要求,進而確保提供給病人的照護品質,反而是透過「減床」與「各單位的護理人員相互支援」兩種方法硬撐。
Read More

急診及ICU缺人力,93% Insider 認為急重症負荷是硬塞的!

急診及ICU缺人力,93% Insider 認為急重症負荷是硬塞的!
潘柏翰(醫改會研究員)
五月十二日是國際護師節,多數護士卻快樂不起來。依據醫改會進行的「醫護人力吃緊現況」網路調查,高達九成受訪醫護表示,醫學中心加護病房真實的人力配置不符醫院評鑑規定;有九成三受訪的醫護表示,醫學中心當班護士負責處理急診就診病患,也遠超評鑑規定每位護士照護十人次的負荷標準。
這幾年血汗護士的窘況持續未獲改善,更令人擔憂的是,每當護理人力出缺吃緊時,醫院可能會抽調人力去較賺錢的門診或健檢等自費部門,讓急重症護理人力更形吃緊,也難怪臺大與中榮醫院急診部,先後發出「搶救」聲明與醫師倦勤的消息。
Read More

《醫糾法》應首重預防及除錯

《醫糾法》應首重預防及除錯
劉梅君(醫改會董事長)
辜智芬、潘柏翰(醫改會研究員)
近日部分醫界先進發聲反對衛福部及立院積極推動《醫糾法》排入二三讀。對此紛爭,醫改會要特別提醒政府與醫界,別把醫糾法窄化成《醫糾補償法》。醫糾法不全然僅是「收拾善後」而已,推動醫糾法最重要的精神應是強調預防及除錯!
Read More

醫改會客室

醫改會客室

 

Read More

頁面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