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電子報第 141 期
醫學中心四大「門診肥胖指數」出爐
2015/09/30 出刊
醫學中心四大「門診肥胖指數」出爐
2015/09/30 出刊
醫學中心四大「門診肥胖指數」出爐
醫改會:健保應推「門診瘦身計畫」,別讓「醫學中心」淪為「輕症門診中心」!
醫改會:健保應推「門診瘦身計畫」,別讓「醫學中心」淪為「輕症門診中心」!

健保會預定於9/19開會,協商明年高達6千億元的健保大餅如何分配。醫改會特於9/17召開記者會指出,健保醫院總額每3元就有1元進醫學中心口袋,但不是每家都以照顧急重難症或住院為主。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質問:台灣醫學中心高達26家1,遠超過每200萬人配置一家醫學中心的標準,整個台灣最多只需要11-12家「正港的醫學中心」。但我們無法理解,即使有超過一倍的醫學中心,為何重症病患仍然門診一號難求、住院一床難求,急診室要像難民營?
劉淑瓊說,衛福部掛保證通過的醫學中心,身為醫療金字塔體系領頭羊,並享較高的健保支付標準,理應依據「醫學中心任務指標基準」,將重心放在為急重難症患者提供住院服務。但醫改會分析卻發現,醫院高掛「慶祝通過醫學中心」布條背後,空享加成給付,卻未盡到提供急重難症醫療服務的重責。
醫改會向兩天後即將舉行的健保總額協商喊話,主張明確訂出醫學中心門診/住診費用比例、建立輕症比例過高的核扣機制。衛福部應儘速破除「同病不同酬」、「不同病同酬」的支付弊端,並建立醫學中心淘汰退場機制。醫改會也呼籲民眾,別把醫學中心當成看輕症的大型門診中心,以免將來你我遇到急重難症沒人醫!

醫學中心的四大「門診肥胖指數」
為了評估醫學中心是否做該做的事,避免醫院固定有限的醫護花過多時間衝門診量或看輕症,讓醫護無用武之地,也壓縮了提供住診和急重難症服務的量能,醫改會參照專家建議,設計了四大「門診肥胖指數」(附件1),體檢全國的醫學中心。醫改會分析發現,平平都叫醫學中心,卻有人過度「拚門診」、「看輕症」,肥了門診、瘦了急重難症。
指數(1) 門診費用占率(附件2-1)
● 計算方式=【101至103年門診申報點數÷(門診申報點數+住診申報點數)】,代表每100元健保收入有多少來自門診。
● 結果:新光、國泰、亞東、萬芳與馬偕等5家醫院,每百元健保收入高達55元以上來自門診,以提供門診為主要收入來源,可稱為「胖門診」醫學中心。
指數(2) 門診量績效值(附件2-2)
考量各醫學中心規模大小相差很多,如果單看門診量來判定恐失公允。所以依據專家建議考量實務多以病床數來衡量醫院規模大小2,因而選擇利用這指標,來衡量醫院衝門診之績效。
● 計算方式=【103全年門診量 ÷ (急性一般病床+急性精神病床數)】
● 結果:所有醫學中心平均每床的門診績效值中位數是1,314人次,超標的醫院共有新光、亞東、萬芳、國泰、臺大、馬偕、彰基、成大、中榮。
指數(3) 初級照護比率(附件2-3)
● 計算方式=【103年符合初級照護之門診案件數 ÷ 門診總案件數】
● 結果:醫學中心平均每百位門診病患中,有14.5位是在基層就能處理的輕症3。超過醫學中心平均值的有萬芳、慈濟、林口長庚、三總、奇美、馬偕、國泰、北榮。
指數(4) 慢箋開立比率(附件2-4)
如果對於病情穩定且固定用藥的慢性病患開給慢箋,可減少單純為了拿藥的「領藥門診」人次,讓門診號次留給更多重症初診的病患,或減少不必要的門診量,達到讓醫院門診量瘦身的效果。
● 計算方式=【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案件數 ÷ 慢性病給藥案件數】,並以各醫院最近一年103Q2-104 Q1連續四季慢箋開立比率的平均值,當做各醫院的全年開立率。
● 結果:依據健保署網站統計,近一年103Q2-104 Q1醫學中心慢箋開立率的平均值為34.68%,低於此指標值有中國、慈濟、北榮、彰基、成大、馬偕、中山、萬芳、中榮、奇美等醫學中心。
健保法「同病同酬」寫著好看,醫學中心看感冒比小醫院每件多領500元(56%)
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進一步分析表示這些超標的輕症門診量,年年耗掉健保9億元,相當於34萬次門診量。但同樣單純只看急性上呼道感染的門診病患,在醫學中心平均每人醫療點數就比地區醫院多出56%(每件多500點)(附件3),印證學界所說「升級效應」確實存在,難怪多家醫院的目標都是擠破頭升級成醫學中心。
朱顯光指出,超額9億元的初級病症如轉到小醫院看,健保可以省下4億元。更重要是如能轉到基層,有助減少大醫院重症一號難求,讓醫學中心的醫師能有更多時間,仔細照顧重症或住院病患。節省的健保支出,除減緩健保走向財務懸崖外,也能撥到鼓勵優質的基層團隊或家醫群,或用來調整急重症的支付標準。
劉淑瓊指出,健保法規定採「同病同酬」支付門診費用,但健保開辦這20年來卻從來沒有落實,不僅導致同病不同酬的亂象,也造成不同病同酬逆向淘汰的負作用,醫學中心看感冒跟複雜心臟病的診察費都是228元,等同變相鼓勵醫院避重就輕衝門診,也委曲了處理疑難雜症的醫療人員。
她呼籲健保會及衛福部趕緊出手,依法行政,儘速完成門診「同病同酬」的支付標準修訂計畫,讓醫病雙方都負起責任,別把「醫學中心」當成「門診輕症中心」。
註:
1. 目前健保特約醫學中心有26家,其中四家為103年新增的兒童醫院(尚無資料可分析),奇美台南為精神專科,不列入本次分析。另因台北與林口長庚、台北與淡水馬偕合併申報,故實際分析樣本數是19家醫學中心。
2. 此評量方式係參考韓揆:醫管理論與實務。初版。臺北市:合記出版,2011。採用急性一般病床+急性精神病床數為分母則參照衛福部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作業程序。
3. 健保早在多年前,就將各醫院每百位門診病患中,有多少位是屬於基層或地區醫院就能妥善處理的輕症,列為監測指標(稱為初級照護率,此值在醫學中心愈低愈好);但健保署遲未設定明確的賞罰機制。
1. 目前健保特約醫學中心有26家,其中四家為103年新增的兒童醫院(尚無資料可分析),奇美台南為精神專科,不列入本次分析。另因台北與林口長庚、台北與淡水馬偕合併申報,故實際分析樣本數是19家醫學中心。
2. 此評量方式係參考韓揆:醫管理論與實務。初版。臺北市:合記出版,2011。採用急性一般病床+急性精神病床數為分母則參照衛福部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作業程序。
3. 健保早在多年前,就將各醫院每百位門診病患中,有多少位是屬於基層或地區醫院就能妥善處理的輕症,列為監測指標(稱為初級照護率,此值在醫學中心愈低愈好);但健保署遲未設定明確的賞罰機制。
醫學中心肥門診 萬芳、馬偕最嚴重
自由時報 2015/09/18 林惠琴報導
(感謝自由時報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感謝自由時報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醫學中心治療急重症為先,但醫改會發現,國內十九家醫學中心有十六家都有「肥門診」或「看輕症」的問題,一年多耗健保九億元,相對恐排擠卅四萬人次的急重症無法就醫;也發現部分醫院有搶做觀光醫療⋯(閱讀全文)

同病不同酬 大醫院淪門診中心?
華視 2015/09/17 王義仲、曾建勳報導
(感謝華視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感謝華視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醫改會發現國內 26 家醫學中心,門診收入過高的有 5 家,門診績效太好的有 9 家,輕症照護人數太多的有 8 家,另外有 10 家開立慢性處方箋的比率過低,其中馬偕和萬芳醫院 4 項全上榜,被批制度不全,造成大醫院醫療資源不均(閱讀全文)

大醫院門診搶收輕症 萬芳、馬偕最嚴重
蘋果日報 2015/09/17 蔡明樺報導
(感謝蘋果日報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感謝蘋果日報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醫改會公布 19 家醫學中心「門診肥胖指數」。健保署組長龐一鳴表示,醫改會批評健保給付同病不同酬、不同病同酬問題,目前已辦理住院 DRGs,,若成效良好,未來也會拓及門診,達成同病同酬給付⋯(閱讀全文)

體檢醫學中心門診肥胖指數記者會後,醫改會有話要說
潘柏翰、朱顯光(醫改會研究員、副執行長)
醫改會體檢醫學中心門診肥胖情形後,健保署受訪時表示未來會將診斷關聯群(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拓及至門診,衛福部與醫院亦紛紛表示意見,醫改會再回應如下⋯(閱讀全文)
「體檢醫學中心『門診肥胖指數』記者會」新聞集錦
感謝各大媒體報導,一同關懷醫療品質。截至 2015/9/29,計有 43 則相關新聞報導,2 則廣播節目邀約訪談。
● 新聞露出
● 廣播節目邀約訪談
中廣 | 整點新聞之新聞專題訪談(104.9.18 播送) |
新竹 IC 之音 | 親愛的生活練習節目專訪(預計 104.10.6 播送) |
104 年 8 月醫改新聞集錦
醫改會 8 月份共接受媒體採訪 25 次,受訪的主題包括用藥安全 5 則、醫療品質 20 則。媒體報導露出成果部分,計有 25 則報導露出⋯(閱讀全文)
年輕 PGY 醫師眼中的醫改會
PGY 學員 黃小慈醫師
之前對醫改會的了解,以為是監督醫師的,一開始有點抗拒甚至有點灰心⋯(閱讀全文)
暑期實習心得
江家鳴(東海社工系碩士班)

作為一個社工系學生,在進入醫改會實習前,我是不安的。我常問自己,除了很籠統的說著想要學習社會工作學習很少觸及的「倡導實務」外,對於醫療環境改革的學習,我該如何類化到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中?⋯(閱讀全文)
延伸閱讀:2016 年實習生招募計畫
捐款、扣稅只要「e」指搞定
本會已加入財政部國稅局推動之「綜合所得稅扣除額單據電子化作業」,若您需要上傳本年度之捐款總額於稽徵單位平台,煩請於來電 (02)2709-1329 轉分機 19告知⋯(閱讀全文)
醫改會財務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