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醫療爭議有三高
遠離醫療糾紛 醫改會有三招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日前發布,全台第一筆超過千件個案(1,450件)的醫療糾紛諮詢統計資訊,同時針對去年激增至 471 件個案的申訴內容進行分析。有兩個主要發現

  1. 醫療糾紛案件「爭議三高」是「手術」、「照護」及「診斷」
  2. 質疑「診斷」有問題的個案中,民眾比對治療前、治療後資訊,明確指出病人被「誤診」的個案數,高達「診斷」項的四成五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張苙雲說,一般認知,手術的危險性高、爭議性也大,醫改會的統計印證此事。醫改會分析去(95)年醫療糾紛諮詢資料庫顯示,民眾就醫的爭議問題中,以手術最易引起爭議,達 37.4%(詳見附件一)。其爭議的類型有:術前醫師告知,成功率達 99% 或失敗率僅萬分之一,結果手術後病人陷入昏迷,甚至死亡;手術原為切除 A 器官,卻造成 B 器官損傷或誤傷附近神經,甚至因而須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手術;手術結果不如預期等。

張苙雲說,當然,醫師並不願意手術失敗,我們也了解,手術/醫療有其風險及不確定性。只是,民眾冀求手術失敗的原因,是來自於這些不可預測的因素,而不是「該做而未做」、「應注意而未注意」、「應補救而未補救」等疏忽鑄成。諸如個案中呈現的:手術刀、紗布留在體內忘了取出,未進行必要的檢查,就直接建議開刀,事後卻證實,並不須要切除或問題病源根本不在此等異常情形。

張苙雲說,民眾並非醫學專業,求醫時抱著的是信任醫師的心態,會懷疑處理失當,多半是手術結果與醫師術前告知的並不相同,或參考其他醫師意見,或依常理判斷有問題等進行推論。至於手術失敗的真相,究竟是醫師的疏忽還是不可避免的風險,只有開刀房現場清醒的人才知道

針對這最具爭議的手術問題,醫改會只能一再呼籲,拜託醫師看診時,一定請小心再小心;而民眾的自保之道是,除非是緊急手術的開刀,一定要在手術前「三思八問」附件二之後,才簽具「手術同意書」。這紙手術同意書表達的是醫師已經清清楚楚告訴病人和家屬手術相關訊息

醫改會執行長劉梅君說,第二高的爭議是照護問題(36.7%)。主要是就醫感染問題、延誤處置、病人不適無法及時獲得醫護人員協助,結果造成病人死亡或傷害等。

第三高是診斷問題(31.8%)。例如疾病錯誤診斷致死或嚴重傷害、送醫未能及時救治、產檢未能發現嬰兒健康缺陷、急重症送醫,只觀察未儘早做正確的處置、同一疾病同院或不同院醫師診斷不同等。在診斷問題中,四成六的案例直指被誤診。這些主訴被誤診的案例包括:誤診為癌症,而進行胃、肝、大腸或乳房等器官切除;未看出骨折,只當一般挫傷、心肌梗塞當成腸脹氣、直腸癌誤診為痔瘡、胃出血以膽結石治療等狀況。

劉梅君說,這些案例部分是源於疾病的複雜性,不易立即正確判讀,不該全數歸咎於醫師,但有許多是只要醫師多一點時間細心的觸診、問診(問過去病史、不適的症狀表現等)、安排必要的檢查(像抽血、X 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取病理切片),透過正確判讀等,錯誤發生的機率就可能大幅降低

 

醫改會建議的民眾自保之道

劉梅君說,除了期待醫師更審慎看病,民眾自救的辦法有三:

一、就醫前:學習做個負責任的病人。看病前,條列清楚不適的症狀和想問的問題,客氣地請教醫師,有疑問處應當面問清楚。

二、診斷後:當醫師建議要開刀或告知為重大疾病時,務必帶著病歷和檢驗/檢查報告,找另一位該疾患專門領域的醫師再次確認。

三、治療中:當遵從醫師指示,治療一段時間後,仍無法改善病情時,不妨試著請教醫師,「為什麽會這樣?」要是無法獲得答覆時,應帶著病歷和檢驗/檢查報告,並條列不適情形及治療歷程,尋求另一位醫師協助。

 

醫改會出版手術前三思八問衛教單張,歡迎民眾免費索取。

醫改會電話(02) 2709-1329;傳真(02) 2709-1540

 

延伸閱讀:

近四個月醫療糾紛相關報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