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關心行動或溝通不便的各類族群朋友,到基層院所就醫時所遇到障礙,特於108/5在聯合勸募贊助下召開體檢診所無障礙友善環境記者會,喚起各界對本議題之重視。(點看新聞稿、媒體報導)
記者會後我們再接再厲,於108/7/2(二)下午在立法院群賢樓101會議室與陳曼麗立法委員辦公室合作,召開一場公聽會,邀請各團體、專家學者與政府官員討論對話,以監督政府應該如何改善診所的無障礙就醫環境,幫助行動與溝通不便者能順利在居家附近診所就醫,並落實身權法與分級醫療之政策。
各障礙團體代表發言重點摘要如下(依發言順序):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郭峰誠社工師(視障服務處愛明發展中心):
視障者在就醫時常常遭遇到掛號、領藥與找不到出入口等困難。
→建議掛號、領藥可以參考銀行叫號,讓視障者知道狀況。
→建議處方箋可用立體的QR code放藥袋給病人掃描。
→建議協助視障者,根據藥物早中晚使用或內容差異分裝藥袋。
Rumahku志工團許家瑜社長:
新住民與移工常因語言、工作型態、不瞭解就醫權益與制度,造成他們就醫困難。
→現行制度有時也未考慮到新住民與移工的狀況,造成就醫困難。
→如喘息服務不適用於已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的家庭,讓看護工無法請假看病。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陳明里辦公室主任:
現行法規強制力不足,建議立無障礙專法。
→除了診所外,藥局也缺乏無障礙設施。
→請社家署站出來,弄清楚自己在CRPD的角色,而不是任憑衛福部決定。
→請衛福部正視城鄉差距,鄉下診所缺乏無障礙設施,醫院又遠在天邊。
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劉漢宗輔導理事長: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呼籲醫界正視問題並改善診所無障礙設施。
→台灣約有8萬腦麻患者,直接影響到大約40萬家庭成員。
→腦麻患者大多有癲癇、視力退化、牙齒與復健需求,故就醫過程大都在醫院。
→在診所看診主要為復健,目前復健診所的無障礙設施較無問題。
→在不同區域設置一定數量的無障礙友善診所較可行
中華民國視障者家長協會藍介洲秘書長:
視障者有一定比例為老人,希望國健署的高齡友善認證能考慮視障者需求。
→視障者需要無障礙引導的服務。
台灣殘障希望工程協會黃雅雯理事:
不僅診所,障礙女性到醫院就診也需改善,能否順利上看診檯、照X光都是問題。
→衛福部的無障礙診所資訊為自評,究竟標準為何?有無相關背景知識?
→診所若缺乏無障礙設施,障礙女性的小孩生病就醫怎辦?只能到大醫院?
→並沒有要求每一家診所都具備這些條件,但至少讓大眾知道可以去哪就診。
台灣障礙女性平權連線周倩如理事長:
醫界常說愛心,但愛心沒辦法解決問題,醫護人員也可能因為協助障礙者受傷。
→障礙女性就診困難,所以往往等到病情非常嚴重才就診。
→當溝通障礙的女性有內診需求,陪同就醫者(翻譯)卻以隱私理由被隔絕在外,過程中缺乏溝通,就直接把人請出去。應合理調整。
→就近看診很重要。若診所缺乏無障礙設施,障礙者的小孩需要就診就只能到醫院。若是住在偏鄉問題更嚴重。
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劉于濟副秘書長:
障礙者能否就近看診很重要,不然都只能到大醫院就醫。
→診所的診療設備對障礙者都不夠友善。
→需釐清友善診所中的「友善」的認定究竟代表什麼。
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吳靜如研究員:
家庭看護工不受勞基法保障,無法正常放假看病,往往必須等到昏倒等嚴重情況才得以就醫。不僅讓就醫者權益受損,對醫療資源也是浪費。
→台灣的外籍移工已有75萬人,其中家庭看護工有25萬人,他們不在勞基法保障內,薪資約1萬7000元。健保費是以薪資來算最低給付的,但25萬看護工低於基本薪資2萬3000元,卻要負擔基本薪資的保費。
→有些家庭希望能持續申請看護工,必須解雇原有聘僱對象。但當看護工遭解除聘僱關係時,同時也失去健康保險,若遭遇重病只能等死。
→需要衛福部與勞動部討論如何讓制度與費用較為合理,以維護新住民與移工權益。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牛暄文理事長:
建議醫療院所可提供筆談的服務與聽障者溝通。
→聽障者就醫需要翻譯員。
→診療流程可事先告知,讓聽障者了解狀況。
→不是每位聽障者都會手語,這時候有翻譯員也無法溝通,只能用筆談。
→有些醫師會拒絕使用筆談,影響聽障者的就醫權益與品質。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許朝富總幹事:
CRPD的精神不是靠愛心、慈善來落實,醫護人員的愛心如何衡量?這些愛心的要求也會造成醫護人員的壓力,應該從制度、結構面著手。
→對診所建築物為承租,故設施改善困難的回應:其他業者的建物也多為承租,甚至沒區分坪數(如超商)。
→障礙者在制度上的弱勢:障礙者必須花更高成本(移動、溝通等成本)就醫。
→應該朝無障礙專法的方向前進。
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莊棋銘組長:
並非每位障礙者都有看護或找人陪病,若是不在軟硬體、制度上做改變,就算醫事人員多有愛心,這些額外的協助對醫病雙方都是種壓力。
→無障礙設施可視不同障礙者就醫需求調整。
→醫界提到建物改善困難,其實實務上仍有許多變通方式。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翁亞寧社工專員:
希望能提供相關簡單易讀的衛教文宣、藥袋提供給智障者閱讀。
→有些醫療院所推出有圖示的藥袋提醒,但實際上還不夠易讀 (還需排版/文字)
→智障者還是有單獨就醫的需求,這時患者往往會有對醫療福利與體制不清楚的狀況發生。
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謝素分專案經理:
聽障者有很大比例為年長者,他們大都不會手語,也不知道政府有提供相關資源、也不知道資源在哪裡。
→全台13萬聽障,大約有7萬人為65歲以上年長者。
→這些年長者大多數未學過手語,雖可申請聽打服務,但他們大多數不知道資源在哪裡。
專家學者發言重點摘要如下: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林昭吟副教授:
就醫無障礙需要注意到過程面(態度、溝通、關係)與制度面(資源、設備、法規)的問題。
→障礙者不只有專科需求,也是有一般照護需求,如感冒、發燒、牙痛等,所以不只有物理治療、復健科才需要有無障礙設施。
→不同障別有不同的就醫需求,有些障礙者反倒可能遇到過度醫療化的問題。
各醫事團體代表發言重點摘要如下(依發言順序):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顏鴻順常務理事:
診所硬體改善困難,但醫療人員都很有愛心,會協助這些身障朋友。
→全台看診平均一年15次,有8次在西醫診所、1.5次中醫診所、1.5次牙醫診所,所以代表診所提供台灣非常優質、綿密、延續性的照顧。
→建議政府應該從軟體著手,例如一個多元的APP就可以處理多種溝通障礙。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劉家正理事長:
友善診所認證是一個可行且正向的建議,讓障礙者可到這些診所就診。
→這樣的溝通(障礙者與醫界)是有必要,認為應該要推動友善、愛心的診所。
→若從掛號、看診到領藥都有專人服務,可以解決身障朋友的各式問題。
→國健署提到友善診所不等於無障礙診所,個人覺得友善診所幾乎就是無障礙診所。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林釗尚理事長:
推動無障礙診所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有很多困難,因為診所大多為承租的。
→前面提到便利超商都是無障礙,但診所的收費在台灣類似共產制度,收費規定給付都是訂死,無法像便利超商想多收費就行。
→無障礙診所的推動希望是正向表列,透過各式補助鼓勵診所。
►點看公聽會直播影片
►點看醫改會劉淑瓊董事長報告ppt 1080702tui_dong_wu_zhang_ai_you_shan_zhen_suo_gong_ting_hui_chen_man_li_li_wei_zhu_ban_.pptx
延伸閱讀--衛福部常務次長超級無感!輕視弱勢醫療環境無極限 (陳明里/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主任)
媒體報導--
感謝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