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價登錄」才能揭開藥品交易的黑幕
劉淑瓊、趙孟捷(醫改會執行長、研究員)
日前爆發醫院疑似利用人頭公司將健保藥價差洗入私帳案,曝露衛福部對醫院治理機制及健保署的「藥品價量調查」徹底失能、失職!特別是健保每兩年就做一次藥價調查,醫院財報也都經衛福部所謂的「專業審查」,但直到檢調搜索時,健保署竟對媒體說出「毫無頭緒、沒想過有這種手法」,令人傻眼!醫改會主張徹底翻修老舊的藥材價量調查機制,代之以一條鞭的實價登錄,追蹤藥材從出廠後的價差、流向與用途,別讓「醫院財庫通私人帳戶」的弊案再發生。
醫院採購本就可有合理的議價空間及藥價差收入,依據一〇一年健保費協會第一八二次議事錄紀載,健保署第七次藥價調查時發現,台灣各層級醫院平均約有二十三至二十八%的藥品進價與健保支付價的價差利潤。但這些藥價差計算真實性如何?最後流向何處?卻總難有清楚交代。
打開「藥價差流向」的黑盒子
問題癥結不止是醫院從用藥上賺錢,更是在於「交易資訊不夠透明化」。政府不僅無法杜絕醫療院所靠給病人吃藥獲利,對藥價差只著眼表象的藥價控制,不關心藥價差的流向及用途。導致醫院與藥廠談好以較低的價格採購,卻要求藥廠出貨給醫院老闆親屬所設立的人頭公司,轉一手買低賣高再賣給醫院。而藥價調查時,健保署如果僅以最後的交易價格計算,無形中墊高了最後藥價調查的平均價格,也讓那些在交易過程中握有特殊權力的人能夠上下其手,透過各種手法將藥品與特材之價差,放入自己口袋中。
重點在稽查關係人交易
「實價登錄」可以作為揭開交易黑幕的手段。醫改會建議修法要求上游藥廠、中盤商乃至最後醫院購入之各階段交易價格均上網登錄,亦即藥品與特材在每個階段的交易價格全程公開。如此不僅可以知道各階段的交易價格,也得以看出過程中是否有異常價格、不當交易、特殊的交易廠商。特殊醫材方面,更可作為政府核准自費或差額負擔收費標準之參考。
醫改會也呼籲,這套藥品實價登錄應該搭配「三防兩盯」,以「盯物流」和「盯關係人交易」的「兩盯」策略,達到「防暴利、防造假、防貪腐」的「三防」目標,而不是瞎子摸象的以最後交易價作為支付藥品與特材之依據,進而監督醫院採購議價的價差所得,是否真用於醫院改善人力或品質,讓全民辛苦交的健保費,真正用在刀口上。
(本文刊登於 103.10.24 蘋果即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