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會於「服貿與自經區聽證會」之發言紀錄
會議名稱:「服貿協議與自由經濟示範區對我國醫院服務業之影響」聽證會
時 間:102 年 11 月 4 日(星期一)下午
地 點:集思臺大會議中心柏拉圖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 85 號 B1)
醫改會代表:研發組長朱顯光
【發言內容】
主席、林次長、在座的各位醫界先生、女士,我代表醫改會。
今天我可能與在座醫界經營者的聲音比較不一樣,但是民間的聲音到底是怎樣,我可能要更進一步去討論。
這次討論兩個,一個是服貿,一個是自經區。自經區國際醫療在上一次聽證會我們已經講得很清楚,完整的資料大家可以上網站看逐字稿紀錄,或是醫改會說帖。這次自經區的部分我會多講。
首先表達我們的質疑及抗議。今天的主題不論是自經區還是服貿,都是以對醫院或產業的影響出發,但是對民眾就醫的權益或醫療品質的影響,我們其實看不到官方比較完整的,多元邀請這些可能受影響的民眾或病友團體來討論
我看剛才呂科長的報告中提到,前次公聽會有八成的與會者都支持推國際醫療。我覺得是因為上次公聽會都以邀請醫院經營管理或醫美院所為主,許多想進來發言的團體都被擋在公聽會門外。經建會的調查也是個嚴重的誤導,因為經建會的調查對象是醫院的 CEO,並沒有問醫院的基層勞工或其他對象,當然贊成者居多。
另外有一個官方數據提到,為了到對岸執業而申請良醫證的臺灣醫師數,從 99 年的 400 人降至 101 年的 70人,政府因而認為未來開放也不會有太多醫師出走。但我們認為單以這樣的數據,就想推論以後開放不會有大量人力流失,論證的數據與合理性很薄弱,也很錯亂。
另外早期在討論專區的時候,我們問了好幾次,以後專區上路後,是不是還繼續開放區外的 39 家?在區外、前店後廠,或以自由行或等各種方式去做陸客醫美健檢的院所,是否可以繼續在區外「遍地開花式」的發展?這個疑慮一直沒獲解決。
回到主題,對社會究竟產生什麼效益,就以現在開放的 39 家院所來講,他們的醫護人力到底改善了多少?產值增加多少且流向何方?是否有用於改善醫療體系?可不可以請衛生署拿出數據?但我們呼籲好幾次,卻永遠拿不到數據、得不到正面答覆,令我們非常擔憂。
有關服貿的部分,我們擔憂的是開放臺灣醫療資源流到對岸去,造成「人財兩失」。現在還沒正式開放,但我們看到報導已有很多假日飛刀手去。雖然科長報告時說核心業務不會去,但事實上有很多私人醫院已派醫師出去支援,「前線吃緊且後線緊吃」,留在台灣這邊的人力會更吃緊。
另外資金投入,臺灣的醫院用的是臺灣財團法人的資金,還是母企業背後的財團資金去,財團法人醫院的資金會不會流失掏空?財團法人資金是社會的公共財,這部分如何控管,是我們最擔憂的部分。
延伸閱讀:
衛福部報告一(第 55 頁起有各團體發言紀錄)、衛福部報告二
-醫改會出席「自由經濟示範區開放設立專營國際醫療機構」聽證會第一次發言第二次發言
國際醫療專區爭議 醫改會怎麼看
自由時報投書:國際醫療招商引資,為誰辛苦為誰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