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電子報第 136 期
醫學中心急診不醫急 全年四千位最緊急的一級病人滯留急診苦等床
2015/04/30 出刊
醫學中心急診不醫急 全年四千位最緊急的一級病人滯留急診苦等床
2015/04/30 出刊
本 期 焦 點
- 主題報導
- 醫改擂台
- 醫改看新聞
- 調查:檢傷一級病患 五.四%滯留急診逾二天(公共電視)
- 急診塞 爆五%重症等床逾二天(蘋果日報)
- 惡性循環 重症病患只能卡在急診室(今周刊)
- 急診大塞車:一年 3,742 重病患等床超過二天…是澳洲醫院的五倍(關鍵評論)
- 看圖學醫改
- 醫改看世界
- 醫改新聞集錦
- 醫改會客室
- 活動訊息
- 贊助醫改
- 感謝
贊助本期電子報。
醫學中心急診不醫急
全年四千位最緊急的一級病人滯留急診苦等床
全年四千位最緊急的一級病人滯留急診苦等床
政府編列十一.二億元預算搶救急診壅塞,但日前臺大、中榮的急診醫護卻陸續發出「求救」訊息,透露政府方案失靈,急診越來越塞。醫改會十五日召開記者會指出,醫學中心急診壅塞問題在住院病人上不去,而且是越緊急或重症的病人越上不去,最緊急的檢傷一級病患,滯留急診超過二天的比率竟高達五.四%,累計全年三千七百四十二位一級病患等床超過二天;另三成應轉入ICU的急診病人無法於六小時內入住。醫改會呼籲政府別劃錯重點、開錯處方,應優先破解醫學中心「住院收床潛規則」、「醫護不足關病床」、「區域網絡難成形」等急診滯留的三大關卡,徹查醫院是否有急診不醫急、避重就輕挑病人等情事。
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指出,醫改會從急診即時監測數據、健保統計報告分析後,揭露醫學中心急診壅塞的三大真相:
一、急診壅塞的問題在滯留急診室苦等住院病房(附件一)
醫改會近期監測全國十九家醫學中心急診即時訊息發現,平均各監測時段(例如早上九點)全國醫學中心總計只有四十八人在急診候診,卻高達八百一十八人滯留急診等住院床、卅二人苦等加護病房。顯見急診塞車關鍵問題是該住院的病人等不到病房而滯留於急診。
二、滯留急診超過二天的比率,竟是最緊急的檢傷一級最高(五.四%)
國際研究顯示當急診壅塞時,檢傷一級病人可能增加的風險最高,因此都優先確保一級病人不受延誤或滯留。但台灣的急診滯留率卻呈現扭曲的趨勢(附件二),總計全年有三千七百四十二位最緊急的一級病患在急診待上二天。對照澳洲醫院急診約花九.五小時就能讓一級病人入住病床,台灣卻要花五倍的時間才能達成1(附件三)。
三、三成應轉入ICU的急診病人無法於六小時內入住,死亡率恐由八.四%增至十.七%
台灣加護病房密度為全球第一2,但高達三成醫學中心急診重病病人未能於六小時內入住ICU,平均每月有五十六位3(附件四)。若依據健保署在「全民健康保險急診品質提升方案」4官方文件中,所引用美國急重症專家 Chalfin 研究之結論,急診重症病人如果無法在六小時內入住加護病房,結果不僅死亡率會從八.四%上升至十.七%,住院天數也會拉長,實讓人擔憂延遲入住所造成死亡率上升、住院延長、資源更耗用等惡性循環。
醫改會執行長劉淑瓊說,國內急診需求及嚴重度並未增加,急診等床問題卻變嚴重且越緊急病人滯留率反最高,箇中玄機耐人尋味。急診壅塞是整個醫療體系運作失靈的縮影,更是反映醫院從病床分配、急重症人力及病人流向管理等機制不當所造成,這結果卻推給急診醫護人員承擔並不公平,單從急診室下手或限制急診量,也無法對症下藥。
因此,醫改會透過深度訪談醫界及進行網路調查,並對照國際報告後,發現醫學中心延誤急診病患轉入住院病床,導致病人「上不去」而塞在急診滯留的「三大關卡」如下(附件五):
一、住院收床潛規則
醫學中心存在各種不同的住院收床潛規則,未必會把住院病床優先留給急診最緊急的病人或由急診安排調度。醫改會歸納為住院標準向錢看、多重共病沒人要、專科大老握病床及院內協調不到位等因素。醫改會也發現某些急診滯留率偏高的醫學中心,其加護病房的占床率卻低於全國平均值,政府應清查這些醫院的收床政策及病床運用是否有問題。
二、醫護不足關病床
依據醫改會於一O四年四月針對醫事人員進行「搶救急重症、醫護人力吃緊現況」網路調查發現,高達八成醫護人員控訴因加護病房技術性關床而導致病人滯留急診時,往往讓急診護理人力工作負荷超過評鑑標準(附件六、七)
三、區域網絡難成形
醫改會分析十九家醫學中心資料發現,同區域內多家醫學中心在同時段等待加護病床人數落差極大,凸顯同區醫學中心之加護病房的調度失靈,錯失許多及時搶救機會。醫改會呼籲不該讓各醫學中心獨自承擔或各顯神通,而應由健保署針對檢傷一級或等待加護病床的滯留病患,主動建立區域性即時調度協助入院的機制。
醫改會副執行長陳芙媺最後提出兩大訴求:
壹、「一級病人一日內清空」、「加護病房六小時入住」列醫學中心評鑑重點項目
在英、澳、加等國政府都已成功推動急診四小時零滯留的政策(4-hour rule),號稱世界第一的台灣健保,居然多年來還無法把最低容忍底線的兩大急重症指標,要求醫院完全落實,允許醫院只要滯留率有進步或維持就有獎勵,令人難以接受,也難怪成效不彰,醫改會要求督促所有醫學中心應該全面達成急重症零滯留標準。
貳、公開「急轉診登錄系統」監測值、醫學中心病床運用標準、急診收治住院比例
衛福部應於一個月內公布這三項關鍵數據,針對收治急重症比例過低、急重症平轉率過高的醫學中心,進行專案查訪,以了解是否有急診不醫急、避重就輕挑病人、急重症品質或人力不夠格等情事,才有可能不再讓最緊急的病人,躺在急診室苦等病床。
下載新聞稿附件(PDF 格式)
1. 澳洲資料來源: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Australian hospital statistics 2012-2013
2. 有關加護病房密度之數據參考自393公民平台發表之「臨終前無效醫療研究報告書」
3. 資料來源:一O三醫院總額評核會議報告資料
4.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急診品質提升方案
2. 有關加護病房密度之數據參考自393公民平台發表之「臨終前無效醫療研究報告書」
3. 資料來源:一O三醫院總額評核會議報告資料
4.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急診品質提升方案
急診記者會後 醫改有話要說
辜智芬(醫改會研究員)
醫改會揭露急診室越緊急的病人急診滯留率越高的窘況後,衛福部受訪時承諾 3 年內讓 48 小時的急診零滯留率的目標,健保署及醫界紛紛表示意見,醫改會再回應如下⋯(閱讀全文)
調查:檢傷一級病患 五.四%滯留急診逾二天
公視 2015/04/15吳雅瑜、林國煌報導
(感謝公共電視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感謝公共電視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醫改會十五號上午公布醫學中心急診壅塞真相,據資料顯示,需立即緊急復甦急救的檢傷一級病患,滯留急診超過二天的比率竟高達五.四%,累計全年有三千七百四十二名,對照澳洲醫院急診約花九.五小時就能讓一級病人入住病床,台灣卻要多花五倍的時間⋯(閱讀全文)
急診塞 爆五%重症等床逾二天
蘋果日報 2015/04/16 邱俊吉報導
(感謝蘋果日報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感謝蘋果日報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說,該會監測全台十九家醫學中心急診即時資訊發現,重症患者滯留急診超過兩天的比率高達百分之五點四,而病情更重、須趕快入住加護病房者,也有約三成無法在六小時內達成⋯(閱讀全文)
惡性循環 重症病患只能卡在急診室
今周刊 2015/04/16 郭淑媛報導
(感謝今周刊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感謝今周刊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急診大塞車:一年 3,742 重病患等床超過二天…是澳洲醫院的五倍
關鍵評論 2015/04/15 阿 Ken 報導
(感謝關鍵評論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感謝關鍵評論授權本會轉載新聞)
醫改會召開記者會揭露醫學中心急診壅塞真相,最緊急的檢傷一級病患滯留急診超過二天的比率竟高達五.四%,累計全年三千七百四十二位一級病患等床超過二天,對照澳洲醫院急診約花九.五小時就能讓一級病人入住病床,台灣卻要花五倍的時間才能達成⋯(閱讀全文)
區域協調失靈,病人苦等ICU
余天佑(醫改會研究員)

大台北雖有高達八家醫學中心,但醫改會卻發現,各院急診苦等加護病房的數據卻差很大。以四月九、十日兩天時間為例,有醫院維持超過六至十二人等待加護病房,附近幾家卻沒人滯留壅塞,如能有效調度,必能更及時搶救病患⋯(閱讀全文)
解決急診塞車,各國有哪些值得學習的藥方?
余天佑、沈珮涵(醫改會研究員)
急診塞車問題,各國都頭疼。英國早早就開始推急診「四小時清空」政策,澳洲等國也跟進;美國則要求建立醫院內部喬床位的協調員。反觀台灣政府還是保守地訂出四十八小時滯留率的監測值,並花錢補助聘用跨醫院的協調員來喬床位⋯(閱讀全文)

「醫學中心急診不醫急 全年四千位最緊急的一級病人滯留急診苦等床」
記者會新聞集錦
記者會新聞集錦
感謝各大媒體報導,一同關懷醫療品質。截至二O一五年四月廿四日,計有四十則相關新聞報導:
以上連結僅供參考,詳細新聞內容煩請洽各大媒體
一O四年三月醫改新聞集錦
醫改會三月份共接受媒體採訪卅二次,計有廿七則報導露出⋯(完整紀錄)

右上:台大社工系同學加入本會服務學習的行列,成為醫改生力軍。
左上:諮詢熱線協會呂欣潔主任蒞會指導如何善用新媒體來推動改革。
下圖:法國 University of Bordeaux 教授 Sebastien Guigner 來訪,了解本會對國際醫療商品化政策的擔憂。
左上:諮詢熱線協會呂欣潔主任蒞會指導如何善用新媒體來推動改革。
下圖:法國 University of Bordeaux 教授 Sebastien Guigner 來訪,了解本會對國際醫療商品化政策的擔憂。
醫改會財務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