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痔瘡,小心手術風險

 

就醫類型:痔瘡手術
地點:某大醫院直腸外科
謝老闆(化名)因大便出血到北部某區域醫院就診,診斷為痔瘡,醫師建議他開刀治療,表示住院三天就可以復原,休息幾天就可以恢復正常作息,謝老闆心想竟然這樣就開一開吧!沒想到開完刀之後,傷口一直流膿且發出惡臭,下肢還酸麻、沒有知覺…謝老闆懷疑,醫師不是說很快就可以好嗎?現在這樣是怎麼一回事…


痔瘡一直是現代人難以啟齒的毛病,因痔瘡不一定會有疼痛和不適的感覺,加上尷尬、怕羞等理由,常使民眾對於治療痔瘡帶有恐懼,往往也無法理性、客觀地詢問醫師相關的治療選擇和可能會有的風險,醫療糾紛也就這樣產生了~

究竟我們對於痔瘡了解多少?如果得了痔瘡,有哪些治療方法可以選擇呢?今天就讓我們好好討論一番,做個防「痔」小達人吧!

不可不知的痔瘡小常識

所謂的痔瘡,就是肛門附近的血管因為受到壓迫而產生嚴重靜脈曲張的狀況,初期不一定會有疼痛、不適感,但通常會有解便帶有鮮血的狀況,因發生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內痔和外痔兩種,外痔因為比較有疼痛感覺,所以容易發現,若不積極治療恐有排便受阻、大出血、發炎疼痛等情形,相較之下,疼痛感覺較不明顯的內痔更難治療,常會發生因延誤處理而產生痔瘡脫垂、組織壞死的狀況,最後往往只能透過手術來處理。

來電醫改會諮詢的民眾,因為痔瘡手術而導致傷口化膿發炎、肛門狹窄,甚至終身排便困難或失禁、嚴重感染死亡的大有人在,雖然大部分醫師都認為痔瘡只是個小手術,但只畢竟動刀就有風險,誤傷周邊神經、傷口感染等狀況都有可能發生,我們除了要有承擔意外的心理準備外,有些狀況我們可以提早留意,免得誤觸地雷。

地雷在此,請小心走避:

地雷一:只要有痔瘡,就一定要開刀,要不然不會好?

痔瘡依症狀嚴重程度不同,其實有不同治療方式。初期可以透過生活習慣改變、藥物外敷等方式處理,若到晚期已有痔瘡脫垂的現象,也有硬化劑注射、橡皮圈結紮法、傳統手術和環狀切除術等多元治療方式。建議最好詳細諮詢醫師每種治療的風險程度,做評估選擇,不一定要貿然開刀

地雷二:高科技最好,使用自費的環狀切除術,一定安全沒問題?

報章媒體近幾年熱烈報導新式的痔瘡環狀切除術,這個手術標榜安全性高、傷口小、恢復速度快,然而其實並不適用所有的痔瘡患者,甚至如果痔瘡脫垂太嚴重,該種手術也無法處理。更需要留心的是,環狀切除術仍然可能損壞直腸內壁導致發炎感染,或是造成肛門括約肌受損導致大便失禁的狀況,最好於術前和醫師請教討論。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痔瘡的產生和飲食、作息有很大的關係,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和高纖維的食物,避免久站或久坐,若工作無法避免,也要適時走動、休息,成為真正內行的防「痔」達人。

 

本專欄是醫改會參考相關文章和民眾實際就醫經驗後,彙整而成的衛教文章,但因醫改會內並無專業醫療人員任職,若您還有其他醫療相關的疑問,請您就近諮詢相關科別之醫師;醫改會也歡迎各醫事人員提供專業建議,與我們一同促進民眾的健康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