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不順暢,需要氣切怎麼辦?

 

年事已高的阿強奶奶,日前因呼吸困難進行急救,緊急插管後才保住一命,經過一段時間,奶奶病情並無好轉,醫師表示有可能無法脫離呼吸器,且病人一直插管除了沒辦法進食外,講話容易被感染,因此建議氣切對老人家比較好;但阿強聽人家說,一旦氣切一輩子都無法復原,如同植物人般活著,阿強看著奶奶睜大無助雙眼、卻因插管無法講話,想著想著就覺得很可怕,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


大部分民眾聽到要做氣切,心中都會覺得很恐懼,因為要在脖子上開個洞、放一根管子進去,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加上網路上常出現「一旦氣切就會一輩子依賴呼吸器」、「氣切之後都會拖很久」等討論的文章,更造成大家對氣切的負面印象,因此當醫師提出這樣的建議,家屬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

所謂氣切,通常是指從喉嚨的地方,直接開一個小洞通到氣管,並置入適當的管子,直接將呼吸器產生的空氣運送到肺部的一種醫療處置;通常是針對呼吸衰竭、無法自行呼吸的病人,經由醫師評估過後確定短時間之內無法脫離呼吸器,即可開始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以氣切的方式,來代替從口腔放置氣管內管,以維持病人的生命所需。

綜觀各大醫院網路上的資料,我們發現大部分醫師認為氣切不僅能夠使意識清醒的病人,維持說話、進食等日常生活互動,甚至有保持口腔清潔以減少感染、方便抽痰和更換管路、提高呼吸訓練的成功率等功能,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讓病人脫離經由口腔放氣管內管的痛苦,擁有較好的生活和照護品質。

但對許多家屬來說,氣切似乎是一種病情惡化的表現,也會像是放棄病人可以自主呼吸的希望,當同時衡量病人的病情變化,面對的是要救到底還是放棄醫療,這些複雜的心情因素影響下,氣切對家屬而言,並不如醫師所言皆是優點,也不是單純的同意或不同意的問題。

為了避免事後對於氣切的決定後悔、有所遺憾,或是日後因氣切衍生種種的醫療問題,當醫師建議病人接受氣切前,有下列趨吉避凶之道:
一、請醫師詳細說明目前病人的身體狀況,以及病情或呼吸狀況未來復元後情形,作為決定是否氣切的參考資料。
二、接著針對病人氣切的優點,和保持插管不氣切可能發生的問題,請醫師說明並詳細記錄下來。
三、和家人商量、討論過後,並上網查詢相關資料,配合醫師的說明來決定是否接受氣切。
四、無論是否氣切,應持續留意病人的身體狀況,並隨時和醫護人員針對病人的病情來做溝通,以利有變化時可作及時處理。

暢通的呼吸是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氣切和不氣切,都會對病人的健康產生重大的影響,希望大家一定要按部就班、謹慎而行,不要搞不清楚就匆促決定,留下不可抹滅的遺憾。

 

本專欄是醫改會參考相關文章和民眾實際就醫經驗後,彙整而成的衛教文章,但因醫改會內並無專業醫療人員任職,若您還有其他醫療相關的疑問,請您就近諮詢相關科別之醫師;醫改會也歡迎各醫事人員提供專業建議,與我們一同促進民眾的健康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