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花 92 億健保費,幫「醫院」還是「醫護」加薪?
劉淑瓊(醫改會董事長)
潘柏翰(醫改會研究員)
健保署宣布自醫院總額提撥 92 億元,調高門診及住院診察費等費用,希望藉此為醫事人員加薪,然而部分基層醫護卻認為總額並未增加,只是在既有的額度內挖東牆補西牆,稀釋其他費用的點值,因而揶揄政府是「詐騙集團」;另外也有人擔心這筆錢透過醫院分配,基層未必拿得到。醫改會認為,衛福部及健保署如何監督醫院如實分配這筆加碼的總額,不要重演「醫院很補、醫護卻不補」的老戲碼,才是關鍵所在。
根據健保會公布 105 年「醫院」總額大餅分配之決議:「醫療服務成本指數改變率所增加之預算(92 億元),原則用以調整支付標準,並以與醫事人員薪資連動……」。換句話說,進入醫院口袋的總額確實是增加的,而且要求要與醫事人員的薪資相勾連,達到加薪的效果。按照健保署公布的醫院財報,103 年度有七成醫院光靠醫療本業就有結餘;如果再加上業外收益,更高達八成七的醫院賺錢,但相對地,人事費用的占率卻不升反降。
醫改會向來支持醫事人員應該得到合理的勞動條件與報酬,但我們不懂,既然有盈餘,為什麼不是由醫院來為醫護加薪,反而是全民為醫護加薪呢?退一步說,如果真要用全民所繳交的健保費來替醫護加薪,健保署又有什麼機制來確保第一線醫事人員真的有「加到、加滿」呢?對此,醫改會提出兩項主張:
一、健保署應要求各醫院回報這筆新增經費的支用計畫,並建立稽核追蹤制度及檢舉與申訴平台,定期公布,並將以上結果作為年底協商總額的基礎。
二、建議衛福部與審計部應比照稽查護理補助款是否真用在護士身上之作法,帶頭稽查公立醫院。
問題源頭,部分財團以非營利的「財團法人」名義投入醫院經營,卻未將醫院盈餘用在提升醫療品質及人力薪酬,反而進入家族或企業口袋。醫改會呼籲應儘速通過躺在立法院的《醫療法》修正案,增設公益監察人、透過普選增列員工及病友董事,並設置「薪酬委員會」由各界共同參與決策,才能確保替醫護加薪的健保費,不再淪為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總額大餅。
(原文以「92 億畫餅充飢」為標題刊登於 105.04.22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有圖有真相
大家來看看協商會議時,醫界代表怎麼說
請醫界代表既然在協商會議承諾支付標準調上去,一定會連動調高給醫事人員的抽成,就請反映在給醫事人員的薪資上吧!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105年第2次臨時會會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