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病毒不僅傳染性不低、嚴重性更高過流感,在沒有預防針和有效治療藥物的情況下,目前預測武漢病毒進入社區傳播是無法遏止的,因此,防疫目的在於減緩傳播速度,一是避免醫療體系失能,導致急重症照顧崩解;二則避免社會恐慌造成比武漢病毒更大的傷害。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5日公布全台167個社區採檢院所地圖名單,可以發現目前社區篩檢都設在急救責任醫院,由於這些醫院規模有限,一旦社區傳出疫情,引起民眾恐慌而抗拒前往這些醫院,在社區醫療量能都不夠的情況下,可能會改去塞爆大型醫院急診。最糟糕的狀況是,萬一又發生院內感染,醫療就玩完了!

事實上,中央對社區防疫策略,應集中在外科口罩、轉介檢查,再加上防疫相關宣導等工作。因為診所同時可以有「診療」跟「防疫」的雙重角色,在醫療過程中,除了給予病患衛教防疫外,一旦發現疑似個案,則協助通報與轉介。

然而,目前在無明確社區傳染的情況下,我們發現診所轉介疑似個案轉的比率極低,對於這類病人也極為抗拒;反之,民眾對診所信任度不足,至診所就醫意願降低。一旦社區出現明顯傳染,中央缺乏對上述情況完整的因應規劃,將會極為不利社區醫療與防疫工作。

醫改會建議,行政單位應透過提供合宜的防護與建置社區多元診療形式,避免急重症醫療崩潰,包括以下三點:

1. 持續醫療照顧:如外展、居家、遠距視訊,以及與呼吸道症狀患者有效分流。

2. 照顧輕症感染者:提供醫療照顧、症狀嚴重度監測與惡化者轉診。

3. 建置快篩體系,有效轉診。

台灣目前的武漢病毒防疫規格是否過嚴,很難當下評斷。但明顯缺乏社區防治資源運用規劃,尤其是沒有積極進行基層診所的功能擴充及診療模式的彈性變通,絕對會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