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聯勸補助方案-「醫病關係願景工程」實驗計畫

文/林淑芬 (醫改會醫糾專案專員)

 

「喂,醫改會嗎?」

「我去衛生局申請調處,衛生局說醫生不出面就沒則,真的是這樣嗎?」

「我說了,我是要補牙,為什麼把我牙齒磨掉剩一半沒先講?」

「我的家人開刀後不舒服,我們一直有跟護士講也有跟醫師講,大家都說沒事,為什麼最後人會走了?」

「醫生說是小手術,為什麼最後變成這樣子?」

「怎麼辦?現在這樣,之前的工作沒辦法做了,我還有父母、還有家庭要顧怎麼辦? 」

 

        台灣一年至少有18,000名病患在就醫過程中,遭受各種程度的醫療傷害[1],其中約有600-700件會浮上檯面[2],成為需要透過院內關懷、衛生局調處,甚或走上司法訴訟的「醫療爭議」案件。

 

        醫改會自2001年成立後,隨即開辦醫療爭議諮詢服務專線,17年來已累計服務超過7千件的醫療爭議案件,近年每年平均接獲5百多通電話,一通通電話背後,是一件件對醫療結果不滿的糾結,醫療不良事件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它涉及我們最尊貴的健康與生命,一個沒有辦法重來的過程,當結果不如預期甚或發生重殘或死亡事件時,病家一定想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是風險?是疏失?是術前沒說清楚相關風險以致病人術後無法接受?是說了聽不懂還是沒說?是未及時發現予以進行相關處置?亦或為安撫家屬講得過於樂觀而誤導了認知?

 

        接聽這樣的醫療申訴電話,是醫改會創會以來一直持續在做的,期望在這10-15分鐘的電話諮詢服務中,透過傾聽爭議過程、協助整理爭議點,簡介後續處理程序及提醒應對方式等讓身陷醫療不良事件的民眾,能去認識這一條路上的資源,短暫地陪一段路。

 

        在這過程中也發現,病人或家屬,乃至醫療端的需要是多元的—需要一套「鑑定先行」與「訴訟外調解制度」,避免步上盲訟、濫訟與纏訟之路;需要社會心理支持、悲傷輔導,乃至於經濟扶助等社福資源。

 

        為此醫改會一直期待能去建置與推行「民間第三方醫療爭議關懷處理」的服務模式,用以補充現行體制的不足,而令人雀躍的是,今年度在聯合勸募的補助下,有了這樣的機會跨出第一步,嘗試性地展開「醫病關係願景工程」實驗計畫。

 

專家意見服務

        此計畫為二大方向,第一部分為專家意見服務,我們邀請有意願之醫師參與此計畫,針對三位個案,依其所提出醫療事件中之爭議點,試著去回應與解惑,欲了解是否這樣的專家意見諮詢能有助病家去面對醫療不良事件。在現況裡,訴訟往往是無力、無助與尋求最後公平的手段,選擇訴訟有許多是為了一個醫療真相- 一個在現行體制中難以得到的答案。

 

        透過專家意見服務,讓病家對於無法探究的醫療風險,是否願意選擇接受或放下?抑或真的是醫療疏失,這份專家意見是否有助於未來調處的進行而避免進入冗長的訴訟?這樣的專業意見報告,或許不具法律效力,但集結了熱忱有心的專業人員,冀能在資源不充裕的醫糾路上對有需要的民眾能有所協助。

 

關懷服務,伴您一路

        第二部分是關懷輔導服務,在現行的大環境下,民眾面臨醫療不良事件,多聚焦於醫療有無疏失上,事件發生當下病人與家屬的悲傷、憤怒或後悔等情緒不一定被重視,家庭系統的運作失衡也往往被忽略,人走了,那份失落如何面對與處理?治療結果不如預期,除了生理上的不適,是否關心當事人的情緒有無出口?當家中經濟來源受影響,有沒有人可以協助?社會的資源在哪裡?故我們針對有心理諮商需求、輔導需求、社福資源需求之醫療爭議病人與家屬,協助媒合資源或提供服務窗口,期能減緩醫療不良事件所帶來的個人及家庭困境與不適。

 

        對此我們提供來自公部門的福利訊息,如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申請方式與補助內容、醫療補助、長照服務、輔具服務等,協助媒合民間團體如罕病基金會、慈濟基金會等,期能讓民眾知悉相關的政府和社會資源。我們亦協助媒合社工師、心理師,提供關懷諮詢輔導服務,讓身處醫療爭議的當事者或家屬有一情緒出口或內在動力的提升。

 

        此實驗方案冀希透過醫療、法律專家提供專業意見服務,以降低盲訟之比例,更重要的是,希望當病家在需要幫忙時,有支持體系能扶其一把,讓病家能繼續往未來走下去。更期待在未來,除透過修法與立法提升制度面規範,並能完善醫院院內關懷機制與福利資源的連結,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才能讓醫療糾紛從不可承受之痛,真正走到醫病雙贏、重建溫暖醫病關係。

 

[1]楊秀儀(2009)。醫療糾紛之公共衛生思維。公共衛生學。台北市: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

[2]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2012年10月)。醫糾黑盒子-台灣醫療錯誤與醫療糾紛現況。醫改季刊(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