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醫院和診所一起守護社區民眾健康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張苙雲

地區醫院團體走上街頭遊行,抗議健保制度不公,姑且不論其訴求是否合理可行,至少凸顯出衛生政策對大小醫院的不平等待遇,足以讓基層醫療產生如此大的反彈,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認為應該藉此機會檢視「醫療機構發展政策」哪裡出了問題。

我們認為,不論是台中榮民總醫院退出卓越計畫或是地區醫院走上街頭,問題本質上環環相扣,都是缺乏政策視野的醫療資源配置所造成的亂象,根本的肇因就是過去衛生署的資源分配獨厚大醫院,導致小醫院在資源不足的情形下發展不健全,醫療品質參差不齊的結果,讓國人對小醫院信心不足,不知不覺改到大醫院求醫,小醫院則在醫療服務市場的競爭中節節敗退。

病人湧向大醫院的結果,純以利潤觀點來看,確實有助於醫院建立規模經濟,甚至還可以造就「醫院造鎮」的台灣奇蹟。然而也讓基層醫療在 SARS 期間沒有辦法發揮社區防疫功能,讓 SARS 病毒隨著發燒病患在各大醫學中心蔓延。日前台中榮總被卓越計畫解約時,院方曾經不平表示,病人不斷湧向該院,醫院怎能拒絕病人。我們關切的是,醫院總額希望大醫院縮減門診,但是原先在大醫院就診的病人該往那裡去?民眾能夠往小醫院和基層診所去嗎?政府到底對社區醫療投注了多少資源?有什麼方案增進小醫院和診所的醫療品質,來贏得民眾的信任,爭取這些釋出的醫療服務呢?

醫療費用支付最重要的附加功能是引導醫療資源的配置,扶植不同層級醫療院所的發展,但是目前獨厚大醫院的情況,加上目前醫療高度利潤導向,所造成的後果更是難以收拾。當今對應之策,不能任由大醫院繼續利潤導向,不能任由小醫院像無頭蒼蠅自行摸索,在全無章法的情況下「自主管理」。

醫改會不認為張鴻仁副署長下台能夠讓健保問題脫困,衛生署必須用勇氣和眼界切斷醫療資源分配的惡性循環。斧底抽薪之計一,是改善小醫院的醫療品質以建立民眾就醫信心,短期策略應該透過獎補助措施,協助小醫院和診所提升醫療品質,發展具有社區意識的經營特色。長期則必須將焦點集中在醫療品質的監測,建立退場機制,品質達到應有醫療水準的醫院診所才能繼續營運。

斧底抽薪之計二,藉醫院財務資訊攤在陽光下,讓全民一起面對健保的財務困境。民眾掛不到號、地區醫院上街頭,簡單一句話,就是「錢」的問題,但哪些醫院真窮,誰是開賓士喊窮,就必須攤開財務資料一項一項說清楚,衛生署必須向全國民眾說明醫院的經營實況,再來討論健保保費是否調漲。

(本文 93.10.14 刊載於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