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權益誰來把關?
從健保局總經理人選應備條件談起

 

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張苙雲 董事長
王貞云 主任

 

現任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升任衛生署政務副署長,懸而未決的總經理職缺由陳建仁署長暫時兼任。針對未來的總經理人選產生方式,理論上民眾與雇主應該存有參與決定的空間。因為超過三分之二的健保費用收入來自於民眾與雇主,政府僅佔不及三分之一(28%)。然而根據現行《中央健康保險局組織條例》第二條規定「本局置總經理,承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之命,綜理局務」來看,顯然健保局總經理產生程序中,並沒有提供民眾和雇主表達意見的管道。所以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站在民間病人權利組織的立場,只有藉報紙一隅公開表達我們對未來健保局總經理人選的看法。

首先,我們認為一位適任的健保局總經理,認知上應該充分理解其身為民眾健保權益守門人的角色。亦即健保局不應只追求健保的財務平衡,更要將民眾健康及醫療品質提升視為健保經營的首要任務。這在總額支付制度授予醫界自主管理權限的今天更顯重要。

醫改會的觀察是,台灣一些營利取向的醫院,無視於為病人選擇最適診療方式的倫理和責任,普遍藉由「增加自付費用」、「改變診療密度」、「換用藥價差大之藥品」等行為,追求利潤極大化。如診療項目若是採論量計酬方式,醫院就多約診、多開藥、多做治療;如採論病例計酬方式,醫院就減少診次、少開藥、減少治療內容。這些現象顯示對民眾健康及醫療品質缺乏責信的自主管理,已嚴重威脅全民的醫療權益。值此之際,惟有靠健保局善盡民眾代理人角色,透過公正、透明的制度介入監控,才能讓醫界的少數劣幣無所遁形。繼而讓健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實踐讓民眾享有合理品質醫療服務、好的醫療院所和醫事人員擁有合理服務報酬的理想。

其次,總經理身為健保經營者,應該具備宏觀視野,不只注意健保制度內部財務成本的平衡,也能關注醫療生態扭曲導致的外部社會成本有多高。具體而言,如醫療經營者過度投資,導致資源空置浪費;醫院不當壓縮成本,使過度勞累的醫事人員成為醫療安全的隱憂;利潤導向的行醫方式損害民眾健康,增加家庭負擔和勞動力損失等問題。醫改會認為健保的財務和品質是對價關係,計算其財務時,必須同時考量健保內部經濟成本和外部社會成本,才能評估健保是否真正買到品質合理的醫療服務。如何平衡內部財務成本和降低外部社會成本,掌握健保人事與經費大權的總經理自然責無旁貸。

最後,無庸置疑的,健保局總經理應該是一個好的行政協調者。面對包含不同醫事專業、不同層級醫療院所、不同診療科別等多元醫療供給者團體時,能夠秉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決定政策方向。因為唯有層級、團隊和科別之間充分合作,才能提供民眾完整而連續的照護服務。也只有改變過往偏重醫師本位思考的衛生行政模式,才不會讓民眾淪為不同層級與醫事團體衝突夾縫中的犧牲品。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一個擁有充分角色認知、政策視野與行政協調能力的健保局總經理,才有可能突破衝突劇烈的健保經營環境,透過健保制度引導醫療院所朝向真正以病人為中心的正確方向前進。至於如何在深陷社群利益拉扯的醫藥衛生菁英中慧眼識英雄,邀請符合民眾期待的人選擔任總經理,就有賴衛生署長和政府高層充分聆聽民意並審慎評估。無論最後產生人選是否符合前述條件,醫改會都會持續為民眾監督健保政策的方向和績效,促使健保局充分承擔及發揮全民健康守門人的角色。也唯有政府、醫界、民間團體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全民的健保權益方有充分彰顯的可能。 

(本文 93.06.09 刊載於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