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會公布最新民調結果
民眾對診所卻步主因:「沒資訊」、「對基層沒信心」、「高科技迷思」

 

調漲部分負擔落實轉診?62.3% 民眾不支持政策

 

醫療改革基金會 7 月 12 日公布一份出口民調結果,此調查針對台北市 8 家醫學中心的門診病患[1],詢問「對部分負擔調漲、轉診及家庭醫師制度看法」。結果有 62.3% 的民眾不支持衛生署這次部分負擔調漲政策;以民眾當次就診的疾病為例,有 78.2%「不會」或「不一定」因為部分負擔漲價,而改去一般診所看病

醫改會認為,調查結果顯示,衛生署欲藉調漲部分負擔推動轉診是「錯誤處方」,若不是衛生署「一廂情願」,就是為了健保財務「病急亂投醫」。事實上,從民眾不改去診所看病的原因來看,「價格」並非決定性因素。除了已有固定醫師或該疾病診所無法處理的因素外,許多民眾是因為「醫院設備較齊全」、「醫院醫師醫術或開的藥較好」、「不知道哪家診所較好」等原因,才選擇大醫院就醫。

此次調查顯示,民眾在診所就醫若病情無改善,高達 88.8% 會「自行轉診」,僅 9.4% 的民眾會請診所醫師轉診。49.7% 民眾不認為診所醫師會協助轉診。

此外,從民眾對家庭醫師的意見調查中,同樣也顯示了「資訊」和「品質」是導致家庭醫師制度無法普及的因素。調查指出,有高達 78.1% 的民眾希望有固定的家庭醫師,但只有 21% 的民眾自認有家庭醫師,其他民眾沒有的原因主要為:不知道去哪裡找(47.5%)、台灣根本沒有家庭醫師(14.9%)、診所過去經驗不良。醫改會表示,民眾內心一直很渴望有家庭醫師,但在缺乏醫療資訊和診所品質不齊的惡劣環境之下「走嘸路」,政府用調漲部分負擔來迫使民眾自己「殺出一條血路」,根本是強人所難!

總結來說,「沒資訊」、「對基層沒信心」、「高科技迷思」才是民眾「捨診所就大醫院」的根本原因。衛生署不「對症下藥」,卻以加重沒錢老百姓經濟障礙的方式強推轉診,已經破壞健保減輕民眾就醫財務負擔的精神。醫改會質疑,哪一個有錢的人,會因為到大醫院多了幾百塊,而改變就醫習慣去診所呢?坐擁高薪的行政院的高官們,敢不敢公布自家人過去一年的就醫記錄,來證明官員們都遵循政策,不會「越級就醫」呢?

因此,醫改會向衛生署提出兩項呼籲:
一、儘速收回錯誤決策,不要讓沒錢的老百姓淪為健保的次等公民[2]
二、衛生署若堅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蠻勁,就請告訴社會,部分負擔調漲後,預期的「轉診目標預計達成百分比」與「兌現時間」為何。

醫改會也參考民調結果,提出三項落實轉診和家醫制度的改革對策,希望衛生署能回應民眾心聲。這三項對策為:
一、輔導診所遵守醫療照顧常規:亦即落實觸診前洗手、診斷前進行完整理學檢查、藥袋完整標示等,以具體的品質改善,喚回民眾對基層的信心。
二、齊一診所、醫院醫療品質:定時公布「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同一疾病的診療成果比較」,以破除民眾「高科技=高醫療品質」的迷思。
三、請衛生署「依法行政」,回歸《健保法》「醫療支付,同病同酬」的規定:目前醫療支付制度「違法施政」,同一疾病,大醫院領的錢比診所還多。衛生署應儘速依法行政,以改善大醫院肥滋滋,小診所瘦巴巴或「另闢賺錢蹊徑」的扭曲現況。

 


[1] 針對台北市 8 家醫學中心的內科、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家醫科、婦科等,一般民眾輕病較常就醫之科別門診病患,在醫院候診室進行結構式問卷面訪。
[2] 即使持轉診單,部分負擔也只「減收一次」。也就是說,即使透過轉診,若因該病必須在大醫院多次就醫,還是要繳調漲後的部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