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巨塔內的醫療糾紛,只能「摸黑」解決?

 

報載日前中部醫師於受訪時指稱,今年醫療糾紛案件上升,可能與景氣差有關:民眾「想拿賠償」,因此不惜藉助黑道等非理性手段處理,引發社會譁然,事後警方雖出面澄清並無此事,但醫改會對如此片面污名化醫療糾紛、激化醫病對立的說法,深不以為然。如此沒有根據的說法,不僅對多數良善的病家與醫護人員不公平,也無益於醫病之間理性溝通平台的建立。台灣醫糾處理管道不暢通、資訊不透明暗藏黑數,受害的病家還可能被貼上黑名單,是多數病家最深沉的悲哀。

醫糾案件並未明顯增加

醫改會自 89 年籌備成立至今,長期提供民眾如何處理醫療糾紛的諮詢服務。每年提供約 400 - 450 位民眾醫糾諮詢服務,近年來並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加上目前國內幾乎沒有醫療糾紛的實證研究,全國和各區發生率更是付之闕如,就算是衛生署的鑑定件數或衛生局調處的統計量,也只是冰山的一角,報載二至三成之成長率如何得知,令人質疑。

非理性抗爭並非主要途徑

民眾處理醫療糾紛,真的都喜歡找黑道威脅、圍場施壓嗎?從歷年來的統計資料中,我們發現找黑道僅極少數,「抬棺、撒冥紙、藉機要錢」更是錯誤的刻板印象。分析結果顯示,其實近四成民眾會優先採用院內申訴的管道,僅有 3% 的民眾會以「自力救濟」或「媒體爆料」方式處理;另四成民眾來電或來信諮詢前,竟然是完全不曉得應該怎麼處理才好,顯示出許多民眾遭遇醫療糾紛事件時,相關資訊的缺乏與無助的處境。

和平冷靜促成雙贏

此外,有近兩成的民眾在接受醫改會的諮詢服務後,透過與醫院溝通而和解成功,在縣市衛生局調處更有 1/3 的成功率,由此可見醫療糾紛和平、理性的落幕並非全然不可行。

需要政府、醫界與民眾一同守候一線曙光

反觀現行的醫療糾紛處理管道,完全沒有相關法規提供解決之道,即便根據醫院評鑑,居然還有一成醫院根本沒有最基本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 醫糾民眾求助無門的結果,只是會讓不法之徒有機可趁,製造混亂而獲取自身利益,使醫病雙方蒙受傷害和誤解;在這樣不合理的情境下,我們仍可見到上述的處理成效,醫改會相信政府和醫療院所若能建立更加健全透明的處理窗口和處理機制,並與我們一同宣導正確求助資訊,轉介民眾採用合適的管道,醫糾不用透過訴訟也能妥善處理應該指日可待。

在許多民眾的殷殷期盼,以及立法委員的熱烈關切下,衛生署允諾將於半年內設置醫療糾紛申訴專線和網站。醫改會對於這樣的作為給予肯定,但更希望衛生署不要讓該專線和網站只是流於聽民眾吐苦水的形式化政策,應趁此機會強化地方衛生局的調解功能、從事本土的醫糾實證研究、廣納醫病雙方的意見,才能真正解決醫療糾紛困境。

(本文已刊載於 98.04.08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