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品質和人力配備不是醫院經營的殺手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張苙雲

日前各醫事人員公會與醫改會合力呼籲大眾注意衛生署對醫院人力配備規定的修法方向,提醒大眾「沒有人力,品質就是空談」的必然性。醫改會希望透過進一步的討論,使台灣醫療政策和醫院經營的實象,能清晰地呈現在民眾面前。

衛生署表示,「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從八十七年修正迄今未調整,僅藉由三年一次的醫院評鑑監督,所以出現部分醫院得以投機的漏洞,因此兩年前即著手修訂,但『各界始終無法取得共識』」。哀哉斯言!衛生署早知部分醫院平時刪減人力,評鑑時臨時動員,粉飾漏洞。但這項已經遲來的重要政策,耗費兩年,結果是丟給醫院協會去和在醫療照護第一線的各公會協商「取得共識」。衛生署的心頭,醫院的利益顯然比民眾安全重要。

醫院協會表示,許多醫院透過「調整掛號費、病房差額、開發自費項目、醫師及醫事人員減薪百分之十至廿,才能紓解財務壓力」,更質疑「增加人力,錢從那裡來?」。同時,也提出,「新的醫事人力標準一旦通過,達不到標準的就必須停業」的主張。

醫改會認為,「多少人力才夠?」和「錢從那裡來?」的問題,應有證據支持,不該淪為市場喊價。醫改會和醫事團體已經提出了護理和藥師人力不足會導致病人死亡率增加的國際研究發現;也參考先進國家標準提出醫事人力配置之建議。但主張減少醫事人力的醫院協會,並未提出具國際公信力的實證資料。荒謬的是,衛生署一邊要醫院協會和醫事團體協商,一邊卻聲明「未來新版的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醫事人力門檻會比現行高」。試問,如果衛生署已有定見,那到底要民間團體協商什麼?

其次,「從病患增加收入」和「減少員工薪水」這兩種紓解財困的手法,確保醫院的是「不破產」?還是「維持固定利潤」?實賴多年來疏於監督醫院財務的衛生署積極展開調查,派出公設會計師,瞭解醫院財務操作實況,並將內容公開,以說服民眾相信,弊案連連的醫療機構中,確實有許多正派的醫院經營困難,值得全民支持。

第三,醫改會支持退場機制,只有合乎標準的醫院才能營運。但是,這個標準不是醫院協會在營運考量下所期望的標準。

醫改會認為規範全國醫療院所,以維持應有的醫療品質是政府的職責。衛生署應該參考國際作法,提出達到應有醫療照護品質必要的人力配備。衛生署應該拿著這套數據和醫院經營實況,說服全民共同承擔健保的財務需求。衛生署應積極介入醫院不當從病患和醫療人員身上打主意之行徑。衛生署完全沒有理由怠忽職守,讓全民成為如此荒唐協商下的犧牲品。

本投書刊載於 95.04.03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