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有「人力」和「時間」,醫療才有品質

請衛生署將醫療系統打回原形  不要讓民眾再誤踩地雷

 

邱姓女童人球案翻出台灣醫療系統長期沈痾,讓說謊的仁愛醫院醫師成了眾矢之的。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認為,事件中醫師個體的醫德與誠信確實應該檢討,然而只談醫德和醫學教育就是過度簡化了問題,因為醫學教育出來的好醫師,能否在有問題的醫療系統下長期安身立命?能否長期在超出常人極限的勞動要求下依然保有行醫品質?答案其實明顯可見。而如果只檢討健保錢不夠,也是太沒誠意,因為民眾並沒有看到兩年前健保漲價增加的錢,對醫療品質的增進有所助益。而健保的費用如果沒辦法投資在改善醫院人力和合理工作環境上,那麼再多的錢,也只是丟進了各種財務黑洞,滿足了以營利為導向之醫院的利潤欲望。

所以醫改會認為,在此事件中始終被動回應的衛生署,應該主動檢討:為什麼通過醫院評鑑的醫院,急診室卻沒有發揮功能?醫院評鑑為何能容許住院醫師一個月待命 15 天?為何台北地區接到仁愛求援的 19 家醫院,可以用一句「聯繫不清」就不收治病患?因為此事件截至目前所揭露的各種問題,包括「值班人力不足」、「不收治麻煩病患」、「不親自診治病患」、「醫療人員掩護彼此疏失」、「竄改病歷」…等,都是現在醫療系統常見的現象,與近年來各級醫院不斷宣稱通過 ISO 與品管圈認證,陸續變成教學醫院、升格為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的「進步形象」相較,實在是極大的反諷。對此,醫改會認為只有回歸醫療本質的檢討,急診人球的問題才不會一再重現。以下是五點看法與建議:

壹、懇請所有關心這個議題的民意代表和政治人物,不要殘忍的將這個事件變成政治議題。請讓我們以嚴肅的心情,聚焦面對及處理這些醫療上習以為常的陋規、惡習。

貳、懇請大家先把「將問題箭頭指向健保的習慣」暫時擱在一邊,先回歸討論醫療照顧最核心的目的是什麼?從本質檢討、面對、處理醫療系統種種不該「積非成是」、不該歸咎健保的陋規、惡習。

參、請衛生署務實面對許多醫院「打腫臉充胖子」的問題,急診能力與層級名實不符的醫院就應讓其回歸原位,亦即醫師、護理人力不夠,沒有足夠時間提供病患符合醫療常規的診治的話,就該關病床、關急診、關門診,不要畫了一個所有功能應有盡有的大醫院樣貌,卻誤導民眾踩入陷阱。也唯有將醫療系統原形呈現在全民面前,民眾在緊急情況下才不會踩到地雷,誤入「人力不足或過勞」的醫院。

一、什麼層級的醫院應該配備什麼等級的人力和設備,長期以來都是醫院評鑑的重點。但這次事件讓大家看到評鑑合格的醫院,不一定具備該層級應有的醫治能力。

二、醫改會認為,醫療照顧是「知識」、「人力」和「時間」密集的服務,合格的醫療服務有其無法妥協的人力和時間需求,加上人的體能有其極限,如果長時間超限利用,將嚴重危害病患醫療安全。

三、如果當天也拒絕邱小妹妹的其他 19 家醫院,其拒診真相和仁愛醫院有雷同之處的話,證明了台灣很多急診室,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和時間提供病患合格的急診服務。台灣這麼多的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根本是虛有其表,打腫臉充胖子。

肆、本次事件不該忽視個別醫師的責任,但要醫師個人全部承擔並不公平。因為衛生署長期以來在醫政管理上失能,放任醫院不當壓縮成本「向錢衝」,確實對不起一批又一批進入醫療系統,在第一線衝鋒陷陣的醫師。專業公會、學會及醫界大老們,很少為會員合理的勞動權益發聲,長期漠視醫院經營者以「效率」美名超限利用人力、壓縮醫事人員勞動條件的事實,也對不起他們的會員與後進。

伍、如果要讓醫療和急診回歸原形,目前的急診服務供給量勢必大幅減少,如此一來,大家可能會擔心有急診需求卻供給不足的時候怎麼辦?醫改會認為,如果不務實改革,情形就跟現在一樣,大家的需求依然沒有保障。所以全民應該一起督促政府確實推動改革,用短痛換取長期的安心。如果民眾真正的急診需求超過供給量,衛生署就應該盡快調整、增加供給。如果其中許多需求是可以回歸門診,甚至是可以自我照護的「假性醫療需求」,那就該讓這些需求回歸其應有處理方式。醫改會相信大家都不希望真正有緊急需求時,找不到地方求診的惡夢重現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只要政策具體宣示,並以制度引導民眾正確就醫,則醫院成為急、重症病患守護神的企盼,才有真正實現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