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會指出各界 SARS 評論的五大迷思
呼籲加速推動後 SARS 時代的醫療改革
SARS 費苦心 翻出醫界沉痾
政府、醫界須記取教訓 加速推動醫療改革
身為一個政策倡導的行動團體,SARS 疫情吃緊的時候,反而是醫改會刻意抑制批判角色,不公開對外發言的時候。
當時,醫改會希望讓政府、醫界集中力氣對抗 SARS 與調度因應抗 SARS 所需之後備資源,批判功能的發揮非當務之急。不過我們私下跟衛生署高層反映了我們對防疫工作重點的看法,也表達了「備援」之意。當時我們傳達的意思是:「醫改會在這裡,我們能幫什麼?有需要請說...」。
然而就如我們所知:94% 的 SARS 個案都是在醫院內感染,也就是說,如果醫界能夠守住防線,SARS 外溢到社區的機會就很低,台灣也可以省卻龐大的防疫與社會成本。無奈的是,如果醫界擋不住 SARS,未經醫療專業訓練的民眾只能在醫院外乾著急,沒有辦法補位。相對於 921 災難可以全民動員,SARS 之災迥然不同。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在 SARS 疫情暫告穩定後,於 6 月 9 日召開記者會指出,後 SARS 時代的醫療制度檢討與反省,要正視的不僅是「醫院」病患集結,成 為SARS 感染中心的問題,更不能忽略此次 SARS 病患的「家族」集結現象。「一人生病、全家住院」早已成為台灣民眾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生個病住院,家人得大包小包的帶東西入院,醫院成為造鎮利多,周邊商機無限。生病時除非病人自己可以行動並自我照顧,否則家人必須隨侍在側;若家人不方便,陌生的看護工就少不了。所以此次以院內感染為主的 SARS 疫情,直接撲向手無寸鐵的陪病家屬和看護工。
醫改會要問的是,政府可以繼續忽視醫院經營精簡人力,提高利潤,以至於民眾就醫時需要擔負額外支出,被暴露在不必要的醫療風險與種種陋規惡習中嗎?究竟「一人生病、全家住院」的台灣經驗,何時可以結束呢?
數月以來,SARS 病毒造成的「醫療九二一」,不僅震翻了台大、長庚等台灣首屈一指的超級大醫院,也前所未有的讓全部的醫療院所陷入程度不等的驚恐之中。醫改會認為著重經營效率、追求合理利潤是企業的本能。但是,醫改會嚴正呼籲社會正視:
一、醫療照顧管理階層「不當的壓縮成本」,精簡醫護人力,將照護成本轉嫁給民眾。
二、醫療照顧管理階層「不當的壓縮成本」,精簡人力設備,拆解層層用藥安全防護網,藥品不當成為醫療院所的利潤所在。
三、醫療院所以成本考量為由,將第一線的醫、護、檢、藥等醫療人員放在不安全的工作環境中,腐蝕醫療專業的基本標準。
四、醫療院所設計不當的勞動條件,將大部份醫療人員矮化為計件工,以零底薪「鼓勵」醫療人員衝業績,捨質就量,致使醫療專業不再堅持醫療照顧品質的基本要求。
醫改會更不解的是,對於上述的情況,各類醫療專業團體總是默不作聲;面對外界對醫療品質和臨床醫學倫理的質疑,總是將矛頭指向健保制度設計不當;卻未見專業團體針對專業宣稱的醫療常規及醫療品質底線、針對所屬成員的勞動權益主張了什麼?堅持了什麼?如果說一個成熟公民社會的指標之一,在於它是否擁有能夠反躬自省、自我要求的專業社群的話,那麼醫療專業團體顯然是大大的不及格。
然而,民眾憂心的是,如果醫療專業持續自我矮化,持續在醫療管理以行政箝制專業的現狀下扮演軟腳蝦的角色,那麼醫療院所對醫療品質的輕忽就會持續存在,SARS 導致的災難也就不會終結。另一個災難或意外,會不斷發生在某一間「倒楣的醫院」或某一個「倒楣的醫事人員」身上。
但是,倒楣的民眾怎麼辦?
所以,醫改會極力要求政府不該讓民眾背負全部的責任(如:逛醫院、陪病文化),期待其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透過制度改革讓所有醫療院所和醫事人員都能享有正常、合理的生存空間和經營利潤,引導醫院逐步建立全責照護與醫療品質確保標準,建立一個讓民眾放心的醫療環境與醫院文化。
醫療改革 人人有責
民眾應從自身建立就醫新思維
此次 SARS 疫情中,「隱匿求診經歷」和「病人成人球」是一體兩面,「民眾逛醫院」的習慣也對疫情擴散有推波助瀾的效果,因此醫改會呼籲民眾,應從速建立就醫新思維
  • 瞭解醫療院所是個不安全的地方,只有生病才上醫院,非必要不應該去;
  • 向固定醫師求診,和醫師建立互信、熟悉的良好關係;
  • 培養良好的自我衛生習慣,與關照家人健康變化;
  • 傳染病不會完全被消滅,應思考如何與疾病共存,學習接受新的疫病防治倫理與規範;
  • 同舟共濟,面對危機時,展現公民自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