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歷經十多年立法過程,立法院於今年5月三讀通過。各界原期盼本法公布一年後能旋即上路,以有效解決與預防醫療衝突、糾紛,然而,卻因上路整備作業不及,子法修訂、系統建置、委員資料庫評選、教育訓練仍未研修完畢,法案實施時程將會延至2024年,具體時間仍不明,恐讓醫療糾紛的醫病雙方飽受煎熬。
有鑑於此,醫改會在聯合勸募、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經費支持下,邀請長期關切醫療品質的吳玉琴、陳椒華、賴香伶等跨黨派立委於12月20日一同召開記者會,呼籲主管機關加快《醫預法》的整備速度、提高可行性,以緩和醫病衝突下的民怨醫苦,並呼籲「醫預法」上路前整備作業要對症下藥,建構讓民眾願意用且相信的「非訟化」醫爭處理機制,降低因醫療不良結果而陷入衝突、甚至對簿公堂的局面,並作為醫病法三方最堅強的後盾。
實施在即,措施整備困難重重
劉淑瓊董事長提到,《醫預法》立法有四大亮點,分別是:1.雙向關懷;2. 專業評析;3. 調解先行;4. 除錯學習,但是醫改會經過半年的專家訪調卻發現還有很多的困難:
1.醫療機構:中、小規模醫院、診所關懷量能、處理機制不足,若資源布建不足,恐造成說明、關懷流於形式,法條將形同具文,這些小規模的院所準備好了嗎?再者,關懷機制若沒有建立信任與專業的基礎,恐對於醫療爭議處理造成反效果,只有安慰反而可能無助於緩和衝突,所以醫療端是否準備好建置一個讓民眾信任的關懷機制?
2.第三方捐助法人:需進行「專業評析」但缺乏獨立調查權,如與縣市衛生局的合作不一致或不同調,恐阻礙真相的還原。在這樣的困境下,第三方單位與評析結果能否被民眾所信任?
3.衛生局調解:醫法雙調委思維不同調,如果未有妥善合作與協調的教育訓練、未建置完善的專家人才資料庫,恐加深當事人的懷疑,無助於解決爭議。
4.除錯學習:根本原因分析是還原真相的重要方法,但要發揮實質作用的前提是不究責的組織文化。醫療管理端應站在一個求真相、提升醫療品質的角度出發,在醫療現場真正做到讓醫事人員信任、能夠真正面對事情的真相,是很重要的關鍵。另外,醫院裡有病安品質系統,這套系統與院內關懷機制該如何磨合或合作?
劉淑瓊董事長表示,現任衛福部部長有醫法的專業背景,希望部長可以加快醫預法整備的腳步,並看到這些很關鍵的問題、對症下藥。不然即使已經立法、已經建置好機制,也還是可能沒辦法讓醫病雙方放心,那這套立意良善的制度也很難成功。而醫改會過去20年透過提供醫爭諮詢專線,每年約會接聽500-600個案件,發現即便爭議處理管道將依法可循,但是資源仍零星散落各處、各單位,沒有統一彙整的經驗分享平台。因此,今年在聯合勸募的經費支持下,醫改會推出「一站處理醫療爭議」網站,將逐年豐富網站內容,希望讓醫病法都可以在這個網站找到需要的資訊。
吳玉琴立委說道,醫療爭議處理法制的建立橫跨了7屆會期,今年才終於等到「醫預法」三讀通過。但本法的施行日期是由行政院定之,而容易讓人擔憂何時才能上路。當時代表衛福部出席備詢的石崇良次長回覆,由於有7個子法及1個施行細則需要修訂,因此至少需要1年的時間,除此之外,吳委員認為還可能涉及到預算的編列。但委員強調,不能單以預算當作延遲上路的原因,且各縣市已有多年試辦經驗,相信都可以作為推動的基礎。所以希望加速上路,預算編列的困境也可以透過準備金來先行。
賴香伶立委點出,若是依原規劃「醫預法」明年7月上路,距離現在還有半年時間,還有足夠時間並不倉促。賴委員也舉例,去年針對職災保險法上路的討論,也有24個子法、多如牛毛的細則,但最後還是如期的在今年51上路。現在疫情已趨緩,衛福部已陸續回歸正業,相信醫預法是否能如期上路,還是事在人為,還是希望衛福部趕快動起來。而今年也發生許多醫療糾紛事件,像是今年10月在桃園曾發生118個幼兒打錯針事件,如果「醫預法」上路,就可以除錯加上衛教再精進,也可以還原真相讓家長知道問題的環節出在哪,不會因擔心而不知所措甚至恐慌。
陳椒華立委則以外科醫師眷屬的角度,談到醫療糾紛的確會對醫師造成非常大的壓力,而「醫預法」是非常重要的法案,但面對2024年具體實施日期不明的情況下,確實應加快準備的腳步,針對子法制訂與公告也應加速完成。尤其關懷小組的設置非常重要,關係著醫病雙方是否能夠不再糾結、不再對抗、不再訴訟,能夠非常平和的來處理相關爭議。
劉淑瓊董事長總結並呼籲,醫預法如果不能如期上路,那真的是醫病法三輸,所以真的希望衛福部事在人為、加快上路腳步,針對各界擔心的疑慮、提出的問題,能夠多諮詢專家與民間團體的意見,打造一個民眾可以信任、願意使用、醫病雙方的糾結可以降低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