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惠、吳奎彥

  • 對於健保署的再回應

2020.12.29 整理

健保署回應 醫改會再回應

1. 某間院所單品項漲幅高達252%,經了解為某醫學中心於6月15日發現登錄價格錯誤,後於6月16日更正收費價格。

2. 為瞭解特約院所收費之調整歷程,健保署已規劃建置院所收費調整歷程之監控系統。

1. 比價網雖至今已上線六年,但自今年六月價格上限風波後,比價網就是健保署不斷主打協助民眾處理自費醫療爭議的解方。但醫改會長期關注與糾正比價網資料,並多次針對資料登載錯誤行文健保署,要求修正錯誤的價格資料,甚至到近日公告的資料,醫改會仍發現有錯誤刊登價格的狀況(見附件一)。過往也曾發現比價網下載表單與網站資料的欄位也不一致的情況。如果是不易發現的錯誤,更不知道還有多少筆。

2. 醫改會深感質疑,基本資料錯誤已是老問題,健保署雖稱有監控機制,卻仍放任錯誤資料放置在比價網,如果病家使用錯誤價格資料,而影響後續的醫療選擇,恐造成醫療端與民眾端雙方權益的損失。

3. 醫改會呼籲,健保署應對比價網的資料正確性,盡速說明監控機制的運作情況與問題,並且提出跨層級協商的時程規劃、拿出改善的決心!

院所向民眾收取醫材之收費價格,應符合醫療法第21條之規定。醫療機構收取醫療費用之標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之,爰健保署「非」自費醫材之權管單位。 醫療費用標準是由地方政府核定;但比價網卻是由健保署建置、並供院所上傳資料供民眾作為就醫時參考依據之一。倘若連上傳至比價網資料正確與否都做不到,何來立場要民眾去使用並相信網站的資訊呢?

1. 醫材比價網讓資訊公開透明,供特約院所自主上傳向民眾收取費用資訊,以便利民眾集中查詢,比較後作為就醫選擇之參考,以強化民眾「知」的權益。

2. 藉由資訊公開增進各院所間收費之合理性,進而維護民眾權益。

3. 李伯璋12/12表示,醫材價格調漲,可能是醫界認為原先價格太低,或考量醫療服務成本等,若民眾、民間團體均認為應公布醫材價格調整歷程,健保署都有相關數據資料,會考慮對外公布。

1. 在九月時,健保署曾公開表示說:「為避免醫療院所慢慢漲價到逼近極端值,未來比價網會註記院所漲價歷程。」上路後卻跳票、反悔不公布。現行資訊僅公開即時價格,若不公開歷程也不公開說明,實有違初衷要強化民眾「知」的權益,民眾從何得知價格變動之合理性?

2. 我們認為,在政策實施後,健保署應主動釐清、調查自付差額特材價格調整的理由,協助醫療院所反映合理成本,並兼顧醫療品質。對於醫材市場與民眾醫材可近性的影響評估,也應一併提出,並履行當初承諾公布的調價歷程,才能做到真正的資訊公開。

健保署精進醫材比價APP及Web功能,分別於7月30日及8月11日導入淺顯易懂之功能/材質分類及說明,方便民眾查詢解讀,與醫師可以溝通,達醫病共享決策,且完成56個功能/材質分類資料開放(open data),以供外界使用。

1. 健保署所指的「功能/材質分類表」,僅是陳列「健保全額給付」、「自付差額」的功能或材質表(附件二),清單提供的根本不是民眾可用的訊息,即便拿到了,仍然不清楚不同功能/材質分類的醫材,哪種才適合自己,如何降低與醫師之間的專業落差、達醫病共享決策?

2. 健保署醫材比價設置在健保快易通APP的路徑不僅難以找到,在APP裡更沒有專屬的icon,進入快易通即便看過各分頁也很難找到,必須特別點進眾多icon中的「醫療快搜」,才能看到「醫材比價」,但也只能拿到功能與材質的分類表,可用性與可近性都不佳!

3. 民眾想要透過健保署的資料,比較自付差額與健保全額給付醫材的差異、瞭解適不適合自己、知情風險/副作用等,根本是天方夜譚。健保署的回應與作法是虛應了事。健保署應該拿出更具體作法,以解決「五大民苦」為方向,提供給民眾更易讀且實用的資訊。

自付差額特材「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VP-Shunt)」納入全額給付之可行性:統計VP-Shunt之申報占率,自107年起達8成以上,健保署曾於107年提特材專家諮詢會議討論,惟相關醫學會認為納入全額給付於臨床使用之合理性難以具體規範而暫緩。健保署將持續與相關醫學會溝通討論臨床效益,並視健保財務優先研議納入健保全額給付之可行性。

1. 健保署曾在107年與108年兩度提出評估納入健保全額給付,推估每年僅1.2億元費用,尚在健保財務可負擔程度。更在貴署官網也說明該特材,「自付差額品項」在適應症、風險等方面均優於一般健保品項,而如今該特材占率即將突破9成,民眾卻仍需要自行支付5-7萬元不等(均價約6萬)的差額。

2. 雖然健保署在民眾使用自付差額醫材的占率達七成時,會啟動評估機制,但卻常以財源不足與專科醫學會無共識來擱置。醫改會認為,若是國人常用自付差額特材,官方自陳以上困境,也應研議分階納入全額給付,並公開說明具體財源與替代時程規劃。

 

  • 對於醫界的再回應
醫界的回應 醫改會再回應
醫改會六月支持設定上限,現在發現情況不對才要出來開記者會反對

1. 醫改會每年接聽500-700個民眾醫糾案件,從中發現觀察到關於自費醫療爭議案件占比近四年從8.91%上升到15.56%,並根據近六年自費醫療爭議時事,盤點出五大民苦類型,並於記者會上揭露,除了價格以外,尚包含自費與健保之間的選擇、不良事件的申訴管道、醫材是否合法、療效不如預期。

2. 綜上,醫改會深感民眾在自費爭議上的痛苦,因此肯定健保署於今年有正視到自費爭議逐年攀升的現況,也想改善民眾在自費選擇上的困境。但醫改會的立場始終如一,屢屢聲明價格並不是民眾醫療選擇的唯一考量,而是應該盤點自費醫療的困境,逐步擬定相關政策。再者,本會在上限風波後的40幾則受訪中,也多次表態反對這種粗糙上路、且未取得多方共識與討論的做法。

3. 再次重申,上限政策並非醫改會所主張、醫改會也從未擔任健保會委員代表。醫改會的立場從未改變過,解決自費爭議本就應多管齊下,詳細訴求請見記者會新聞稿。

醫改會的記者會不過只是證實當初醫界說「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醫改會一向秉持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因此於記者會上的報告,乃分析6/15與11/5價格變動狀況,公布所觀察到有531個品項漲價,但並無法證實各家各品項的漲價情形是否都屬不合理。我們也呼籲,健保署應盡速說明6/15與11/5價格變動狀況有無不合理的現象,而是否真有劣幣逐良幣的情形,本會亦期待健保署、醫界與醫材商對大眾說明與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