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會認為,在調漲相關健保費用前,應先改革現行的支付制度。」

  近日媒體有報導,衛福部7月17日向行政院報告最新健保費率方案,健保費率、部分負擔、補充保費計算方式,預告2021年將全面走向調漲。可以預見,健保改革可能會是今年下半年眾所矚目的重大議題。然而,我們要問,這個調漲合理嗎?推動時機點事宜嗎?儘管新冠肺炎疫情看似趨緩,但上半年的經濟衝擊影響層面之廣,現行仍有許多艱困產業與48萬的失業人潮,無薪假人數更創十年新高。

  尤其,7月23日行政院可能還會拍板「紓困3.0」,在此民生經濟嚴峻的時間,政府一邊紓困,一邊拋出健保雙漲或三漲,如貿然推動健保雙漲或三漲影響、衝擊勢必很大。醫改會歷年來在健保費率調整的議題上,都秉持一個原則,不是不可以漲,但請明白告訴民眾錢要怎麼分配、過去長年醫病關係的沉痾如何解決。我們認為政府在討論調漲前,我們認為政府應該針對三大問題提出檢討與改革方案:

一、遏止醫療浪費:

  我國因人口結構老化、人口成長及醫療服務成本上升等因素,健保總額持續成長,2021年預計將達到8千億。但健保會每年協商僅針對新增的2至3百億費用,來討論如何分配,而經常淪為各專科醫學會喊價,卻很少檢討既有7千多億的使用狀況。檢討「非協商因素」這筆大錢,其中可能的「醫療浪費」,也就是不需要、可減少的醫療服務。例如,重複用藥情形(年近兩百公噸藥品被丟掉)、臨終病人的無效醫療(安寧緩和、病人自主權益推動緩慢)、國人洗腎需求(前端健康教育)等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根據醫療科技的實證研究,循證檢討、滾動修正。每年只要省下幾個百分比,就有財務空間將自費市場或其他醫療科技項目拉進制度,這樣才能更符合分配的效益與合理性,也可為民眾帶來比較好的健康效應。

二、改革保費不公:

  廢除「補充保費」和「6類15目」才是正途。以下分別針對健保改革的公平性,與現行的費基制度,進行說明:

(一)公平性檢討:一套讓全民信服的健保收費制度,應該是相同所得水平者,繳交同樣保費,亦即「水平公平性」。但是,「補充保費雙軌制」,除了將被保險人分成「6類15目」差別收費外,又依照不同的所得類別,訂定不同的補充保費起徵標準。結果是,平平是賺新台幣的台灣人,卻因為身分類別、所得類別和眷口數不一樣,導致賺一樣多,保費差很大。

(二)費基檢討:政府可先針對現有費基進行檢討。以二代健保其中一項措施為例,補充保費採「就源扣繳」,而沒有年度結算功能,導致民眾將收入拆單,而造成行政成本增加與收費不公。此外,補充保費上路時,也被批評是「違章建築」,對於一些自由接案者、斜槓打工族等都不公平。若補充保費不廢除,那麼至少依照二代健保檢討報告中的建議,導入年度結算機制而較為公平。

三、審視部分負擔:

  調漲部分負擔的作法,雖然短期可以舒緩健保財務壓力、減少醫療利用,並且會影響「必要(有效)的醫療利用」與「不必要(無效)的醫療利用」,卻未必可以減少醫療浪費。而推動部分負擔制度目的在抑制浪費,但效果不彰,還容易影響經濟弱勢者(包含近貧戶)就醫可近性。因此,任何調整宜審慎評估、保障弱勢,並且採漸進式改革,才能夠尋求進一步的公眾討論與共識形成。

  另外,政府也應該針對現行的管控方式,研析這些管控方式是否發揮效用,再來討論是否要調整部分負擔。政府也應檢討,不同層級收取不同費用、有些非高度醫療需求者免部分負擔的合理性。在衡平的基礎上,政府應該多管齊下,同時加強落實《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2條的「同病同酬制」、第44條的「家庭責任醫師制度」,並且落實分級轉診制度。而不是化約問題為「大多數人有『撈回本』或『吃到飽』心態,」才導致健保費率不得不調高。



        追根究柢,健保署應該檢討健保費率、部分負擔、補充保費三漲的手段,長遠而言是不是解決全民健保財務陳年沉痾問題的良方?抑或只是以拖待變的方法?健保署應該要有短、中、長程的政策擘劃,並且提供各界討論與建議。健保制度的檢討不能止於「開源」,而是要通盤檢討收費方式、制度的公平性,以及推動減少無效醫療的政策、改善血汗醫護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