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民眾多不太敢回醫院領藥,轉往住家附近社區藥局領藥的意願相對提高,但近期基層藥師卻屢屢發出缺藥警訊。根據食藥署缺藥通報平台統計,過去在非疫情期間,每個月僅有1-2件藥品的缺藥通報,但疫情爆發迄今,缺藥通報已破千件,當中約有八成是同品項通報,社區藥局則為缺藥通報來源的大宗。
醫改會分析,目前主要的問題在於官方與民間對缺藥的認定不同。食藥署主張「經評估有其他替代藥品或治療方法」就不算是缺藥,但社區藥局卻認為訂購不到藥品就是缺藥問題,尤其因為疫情影響而加劇基層藥品採購困境,甚至社區藥局雖備有三同藥品,民眾卻不買單、或經常發生處方箋被註記「不可替代」的狀況。除此而外,據悉台灣長期仰賴國外生產的藥物賦形劑或包材,未來也可能浮現缺貨問題,凡此都有可能造成醫院、藥局、民眾各自囤藥…等惡性循環的情況,醫改會呼籲政府應傾聽基層、正視根本問題,否則缺藥困境只會更艱鉅,民眾的健康更沒有保障。
缺藥問題究竟有多嚴重?醫改會在三月份曾進行隨機電訪實測,針對食藥署缺藥通報中的甲狀腺用藥「昂特欣」,於21個縣市隨機各抽查5間藥局是否有存貨,結果顯示六都跟非六都沒有昂特欣藥品的藥局比例分別是5成和6成,更有四個縣市抽查結果僅1家可以持處方箋領到藥。
且食藥署4月7日公告,在缺藥通報的54種藥品中,有52種藥品可能有供應不足或因供貨問題而暫時短缺之情事。當中的品項包括:肺炎鏈球菌自費疫苗、癲癇、降血壓藥、甲狀腺用藥、強心劑等多款常見用藥,恐對長期有相關用藥需求的病友增添健康風險。若疫情持續影響,未來藥品短缺與受影響的族群將會再更擴大。
缺藥議題涉及民眾健康風險及用藥權益。我們肯定食藥署於4月6日函釋於防疫期間,禁止醫療院所若未基於個別病人病情需要,不得於處方箋註記「不可替代」。但在現階段全台防疫的關鍵期間,醫改會與臺灣病友聯盟共同呼籲應從根本改善基層反映的缺藥問題,訴求有五:
1. 建立民眾發生無法於社區藥局領藥之申訴管道與轉介對策。
2. 建立因缺藥而改用替代藥品或替代療法導致產生不良反應之通報與諮詢機制。
3. 經評估後恐有缺藥之虞的品項及替代,應即時顯示在雲端藥歷供醫師開藥參考,以減少民眾往返醫療院所與藥局或四處尋藥的防疫風險。
4. 疫情期間,針對各層級醫療院所與藥局藥品供需狀況之消長,機動調整配比。
5. 建議政府稽查今年以來的藥品供應數量與流向,以強力維護防疫情間的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