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瓊╱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高雅慧╱成功大學藥學系教授

邱珮文╱醫改會研究員

近日有媒體報導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藥廠製藥原物料短缺、藥品產量減低,就在台灣大型醫院紛紛推出「藥來速」服務的同時,被徵召加入防疫戰役、協助全台口罩代售業務的社區藥局,卻面臨訂不到藥品的窘境。

社區藥局在藥品採購上的困難已經是老問題。大醫院因為採購量大,具有藥品議價優勢,還能夠向藥廠收取2成到4成不等的藥價差,且因為與藥廠或經銷商雙方有合約關係,藥廠都會優先供貨給合作醫院。相對地,基層院所或藥局長期不是買不到藥,就是必須用高於健保價來採購藥品。

藥局常無藥可調劑

領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民眾,應該最能夠理解社區藥局的窘況。雖然政府在政策上宣稱鼓勵民眾持慢箋到社區藥局領藥,但民眾卻反映,有些醫院直接告訴病人,如果不回院領藥,就預約不到下次看診;或者拿著慢箋到附近藥局才被告知向藥廠訂不到貨,藥局無藥調劑只好退箋,民眾還是沒有選擇,只能回到醫院取藥。

隨著疫情持續擴大,防疫眼看會成為一場長期抗戰,當食藥署發布聲明表示「國內短期尚無藥品受疫情影響導致供應短缺之情形」時,據了解,已有藥商通知基層藥師,某幾項藥品目前就是沒貨供應。這樣的認知落差,是因為「藥品短缺通報機制」只能反映大型醫院備藥狀況?或是主管機關對於社區藥局長期的購藥困境視而不見?

針對供應量不足且可用符合三同原則(同成分、同品質、同價格)藥品取代之藥品,食藥署是不是該進一步公告可以替代的藥品品項,周知藥師與民眾以安定民心,同時輔導醫院減少在處方箋上加註「不可替代」之文字?再者,若清查後發現明明沒有缺藥的品項,而社區藥局卻拿不到,是否就應該溯源追查供貨的廠商,釐清究竟是疫情短期影響還是長期問題?

除了加強藥師通報系統外,食藥署與健保署也應設置提供民眾反映缺藥問題的窗口,並提供民眾就近的領藥資訊。主管機關可以做、應該做的事很多,不該是一律貼上「假新聞」標籤,祭出「移送司法機關偵辦」就可以解決的吧?!

除此之外,防疫期間大型醫院紛紛推出預約取藥、快速領藥的服務,對於免疫力較弱的慢性病患者而言,不能在住家附近、走路就到的藥局領藥,卻要承擔搭乘大眾交通的風險與成本,大老遠前往醫院,實在本末倒置,而民眾能否在這種快速服務中獲得專業藥師的用藥諮詢,也是令人質疑的。

慢箋調劑選擇還民

醫改會認為,無論是為了短期防疫考量,或是長遠為了提升基層藥局的量能,衛福部都應該正視社區藥局長期購藥問題,扭轉現在「藥局排口罩、醫院速領藥」的畸形狀況,同時也是將慢性病處方箋的調劑選擇權還給民眾。

(轉載自蘋果日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