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係來自對4月24日三立新聞報導「大醫院配藥講求速度快、正確性 藥師得特訓六個月才能練成四分鐘配藥術」之反思與時事批判。

新聞一開始,就先指責了社區藥局「配不好」處方箋藥,導致病患回流大醫院,但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雖然今日重點並非此議題,但筆者在此還是花費小段篇幅敘述一下這件事。因為台灣醫藥分業未落實,處方多在醫院領,醫院相對來說就是量販店,而藥局就是雜貨店。所以當藥價調整的時候,廠商很容易優先供貨給大醫院,而鎖住社區藥局的供應,以避免虧損過大(且醫院都會與廠商簽訂合約)。這樣的新聞以前就有報過,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

關於藥價與換藥之情事,過去這篇新聞也有提到。不過內文提到「換藥」這個現象雖然是存在的,但是導出的結論是錯的。換藥早在醫院的醫師處方時就更換廠牌了,一般較不容易見到在社區藥局更換廠牌,如果需要更換,藥師也會進行告知。因為藥價調整導致部份藥品利潤降低,因此醫院就會進行廠牌的更換。相反的,社區藥局為了取得民眾的信任,根本咬牙不敢換藥,很多處方箋已經是虧本在做。至於如何確認處方與藥品是否同品項,好險台灣年輕藥師協會早先已經做過教學文,歡迎讀者點閱參考。

這則新聞令人生氣的地方在,「病人候藥時間僅四分鐘」,身為藥師來說,這件事情實在沒有什麼好驕傲的!因為這全部都是犧牲藥師的勞動條件與病人的用藥安全而來。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的調劑作業流程規範,調劑這件事情原則上就已經區分成七大步驟。縱使醫院藥局可以透過分工,讓不同關卡的藥師去均分七大步驟的工作,四分鐘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事實上,根據成大臨床藥學研究所高雅慧教授的研究結果指出,藥師調劑一張處方箋所需時間至少7分32秒,其中用藥教育需要約2分9秒,這是我們2009年以前就知道的理論值,而新聞裡所舉的這家醫院,整整壓縮了將近一半的時間。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在2012年做的研究報告,也再度針對「機械手臂」的藥師做出針砭。這顯示將近10年來,藥師的勞動情形只有更差,沒有改善。

 

以新聞中呈現的數字,4,000張處方箋(事實上畫面顯示已經跳到6,500號)來計算,四條「生產線」,四個發藥窗口。意即每個窗口平均一天發1,000張處方箋,假設每位病人最低要求要衛教一分鐘,則需要1,000分鐘,換算為16小時又40分鐘,已經超過門診藥局營運時間。反過來說,假設門診藥局每天開放時間為10小時,則每位病人平均只分到36秒鐘的衛教時間。上述情形中,我們談論的是平均值,而實務上會有尖峰跟離峰時間,尖峰時到底情況如何?令人難以想像。

因此,前一位病人的用藥諮詢時間若大於一分鐘,很顯然會延長後一位病人之候藥時間,即便是調劑藥師速度再快,也無法完成四分鐘內交付。所以就我們去領藥的經驗,藥師常常是核對完藥品,馬上就要發下一個病人的藥。如果想要進一步確認,就會被「請」到藥物諮詢室之中。實際上,有多少人真的有到藥物諮詢室?我們又在這個系統之中,讓多少病患懵懵懂懂、按照自己的認知服藥?

如今醫學中心居然以四分鐘可以發藥作為噱頭,希望促使病患回流?!這將近10年來我們進步了什麼?過度密集的調劑作業,不只增加調劑疏失的可能性,更增加藥師身心的壓力。四分鐘的領藥,更犧牲了藥師的健康,多少藥師的職業病就是泌尿道感染、靜脈曲張,甚至因為高度壓力與壓縮的吃飯時間,導致消化系統的疾病。基層的藥師多為年輕藥師,這是我們最應該保護的!

新聞中所提的這間醫院,之前還曾經爆發過藥師的離職潮,顯見勞動環境已啟人疑竇,如今高層態度卻依然傲慢,拿員工的安全與勞動環境開玩笑。而通篇新聞根本不是新聞,而是業配文,充滿醫院資方置入性的概念。不應歸責於記者斷章取義,而是這則新聞的出發點與採訪性本身就暗藏玄機!

文至末段,筆者必須很遺憾地說,台灣臨床藥學會在推動醫院藥師訓練這麼多年,很可惜居然被這樣曲解、誤用。醫院藥師PGY(post-graduate year)的訓練從來就不是為了訓練調劑速度,而是藥師專業核心能力。而該醫學中心,今日使記者打出「六個月訓練出候藥只要四分鐘的藥師」,若是屬實,那還真是誤用了前人在PGY制度上的架構與專業上的努力,整體藥師PGY制度應該通盤檢討。若記者報導有所偏誤,院方更應及時澄清,並且做出勞動條件的改善措施!

(本文經作者同意無償授權本會轉載,特申謝忱,原貼文發表於此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