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苙雲(醫改會董事)

 

連月來有如八點檔連續劇的長庚案,民眾看得瞠目結舌,難以置信素孚眾望的醫院,攤在人前種種竟是如此不堪。但對醫院經營手法稍有暸解的人士,這全不是新聞。

 

長庚醫院是台灣醫療照顧產業量級中的旗艦,是引領風騷前行者中的領頭羊,一舉一動不僅直接影響民眾醫療照護,牽動醫政主管及健保署的敏感神經,更是醫院管理界群起仿效的對象。多年前我擔任某國立醫學中心院務評議委員時,見到該院簡報以長庚為標竿,做為發展學習的對象,當下大驚失色,失禮地質問何不以在亞洲的東京帝大醫院為標竿?我不是看不起長庚,而是認為長庚和該院無論在定位和任務上都截然不同:前者績效導向且為集團的金雞母,後者應竭力追求教研卓越,為全國民眾效力。

 

2005年SARS後,我訪問新加坡的陳篤生醫院,該院曾在SARS期間承擔專責醫院重任。院長說明那段期間在指揮資深主治醫師到第一線照護病人的同時,醫院為他們提供安全裝備,也備妥萬一公殤的後事安排,以及對醫護家人照顧等金額不小的黑色包裹(black package)。同行教授忍不住詢問,這樣安排,你們的財務主管同意嗎?如果不同意呢?這位院長很認真但毫不猶豫地回答:「我開除他!」他說該院每年淨利約2~3%,為的就是用在這種非常時期!這是一家認識自己位份,有格的醫院。

 

台灣非營利醫院為盈利花招百出

 

台灣醫院的經營哲學和手腕,因彼此學習而大同小異。喊窮、經營不下去的聲浪,從沒小過。有趣的是,當年衛生署從不肯公開財團法人醫院報備的財務報表,讓國人暸解其營運實況。然而綜觀各財團法人醫院,撇開成為自家集團的房客或產品客戶,每年提供母集團穩定的現金流不講,擴建、買股票、捐贈給自家學校、教會更是屢見。經營不下去的說法,不攻自破,只是苛扣自家員工的障眼法。

 

醫改會2005年首先發難,揭露醫院財報玄機。10多年來持續追蹤發現,血汗醫院的樣貎沒變;醫師是高級計件工的宿命沒變;彰顯非營利與公益性而提撥的社福金,其用途更是五花八門;醫院盈餘流出去了!

 

因此,我呼籲: 放手吧,衛福部。務實地讓「生態多樣化」出現在台灣的醫療照護產業。不要執著於醫療是慈善服務業,一定要貼上非營利的名號。醫院即使屬營利組織,一樣得遵循行醫倫理的行善、不傷害、保護隱私等原則。既然各企業或宗教型財團法人醫院追求營利績效之心甚強,就清算資產大方地將自己定位為營利醫院,依法繳稅、並遵守證交法及公司法等高度監管密度的公司治理和勞動法規。衛福部則回歸專注於落實醫療專業管理和稽核,擺脫每次出事只能道德勸說,企圖嚴查卻無力導正的施政窘境。

(本文刊登於1061007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