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會用藥安全座談會後之想法
知識才是力量:建立民眾用藥知能的機制

 

醫改會董事、成大臨藥所教授  高雅慧1

十年來,醫改會致力推動許多用藥安全相關的議題,如藥袋標示、兒童專用藥、慢箋釋出、原包裝給藥等。未來若是以建立民眾對用藥與醫療風險能有正確認知為目標,建構用藥知識的運作機制應該是極為重要的基礎。

當民眾擁有必要的資訊與知識,如藥袋說明或包裝標示或衛生福利部的藥品網頁,他(她)才有發現問題的機會與能力,並且可以進一步查詢相關資料,或是向其他專業人員諮詢。所以,政府或民眾必須投入資源,建立可信、即時且易於公眾閱讀的資訊來源。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固定的資訊均屬通則性的敘述,自無法符合民眾個別而多元的需求,因此,專業的用藥諮詢才能保障用藥安全。

由於台灣的民眾就醫選擇自主性極高,加以中西共治普遍,藥品來源多而易重複也不難想見。往往,藥師提供專業諮詢被期待(或是自許)能協助釐清藥品重複或品項減少的效益,實際上,藥師不僅要有能力、而且還必須有管道與不同醫療院所的不同醫師溝通,才能有效達到目標(更改處方)。在目前的健保體制中,這仍是尚待建立的機制。另一方面,健保署推動中的高診次藥事服務所能照顧的民眾,與用藥多而重複的民眾在醫療需求上有所差異,藥事服務對後者的用藥安全或許更具實質意義。

至於用藥風險的認知,取決於資訊傳播的效能以及政府控管的機制。以近來 Avandia 為例,美國 FDA 係責成藥廠提出風險評估減損策略 (Risk evaluation and mitigation strategy) 以限制其處方使用,原則上要求醫師有責任證實病人須用 Avandia 的理由,並且病人也須充分了解該藥品的效益與風險,因此,預期這項策略將使新增使用者降低。相反地,若僅是一紙第二線用藥的公告,在實務上的成效,不僅無從評估也難以期待。

此外,我們對用藥風險仍停留在人(美國或歐盟)云亦云的階段,並無偵測與分析能力。國人自有的用藥風險分析,迄今尚無積極應對之道,除了不良反應通報外,鮮少挹注必要的資源,也未培養所需的研究人才,可說是落後先進國家三、四十年。長遠地來說,用藥風險的認知、評估與控管須藉由藥物流病學的研究,才能有實證的數據作為行政決策的參考。

 


1. 高教授為醫改會 99 年 12 月用藥安全座談會主持人,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