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會對「調整健保部分負擔」之看法
 
一、健保署應提衝擊評估分析
根據健保前兩次部分負擔調漲,政府委託研究也顯示,無法只減少不必要的醫療,也直接影響必要或適當合理醫療,且對於高齡長輩、慢性病患、中低收入者的影響最大。我們不禁要請問健保署,這次分析模擬的各種方案,對於不同疾病類型、年齡、收入、地區的家庭或民眾衝擊為何?誰受影響最大?是否已清楚掌握或有配套措施?甚至各層級院所掛號費及各類自費占總就醫費用之比例高低已清楚掌握了嗎?
二、調漲部分負擔 ≠ 落實轉診就醫
政府在健保 2002、2005 年兩次調漲部分負擔後,相關實證研究都顯示,調高部分負擔後,對就醫次數及費用的控制只有約半年的短期效應,國外研究也顯示,部分負擔實非降低醫療費用的有效工具。《比生病更可怕的醫療陷阱》作者吉卜森以美國實例論證,面對過度醫療問題,如果靠加重消費者財務負擔的解決辦法,就如同要求士兵自費買頭盔來控制國防支出一樣,是徒勞無功的失敗解法;相關研究已指證歷歷表示加強對醫療提供者的控管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若加上國內目前已有百分之七十二的民眾穩定在基層就醫,請提案委員及健保署回頭複習這些研究報告,拿出數據與實證說服我們,這次調整如何能避免重蹈前兩次調整失敗之覆轍,有效落實轉診。
三、配套措施都先準備好了嗎?
針對急診壅塞問題,如何減少不必要的輕症就醫,應有更周全的配套措施,如:廿四小時 Call Center 的設置與落實,讓民眾就醫前可得到初步的就醫建議;家庭醫師建立與落實;定時公布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同一疾病的診療成果比較,以破除高科技=高醫療品質迷思;完善社區用藥與衛教諮詢網絡…。要實施定率制,民眾每次都能迅速從收據上查到清楚的就醫明細嗎?
四、「專款專用」還是「補健保」?
部分負擔調漲絕不應以挹注健保收入為理由,更應「專款專用」,將資源挹注到基層診所與藥局,作為輔導基層醫療提升醫療品質的費用,而非回到醫界總額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