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醫療資源分配正義機制?醫改會提改革建言

 


(劉梅君董事長)

全民健保是台灣社會重要資產,但過去健保資源沒用在刀口,或是淪為會吵的人才有糖吃、政治力不當施壓等不公的分配邏輯,恐對弱勢權益與健保永續不利。

儘速啟動第三波健保改革

醫改會劉梅君董事長應監察院黃煌雄監委及台大公衛學院江東亮教授之邀,擔任 101 年 3 月 3 日(六)「第三波健保改革研討會」與談人,提出醫改會對於「如何建立醫療資源分配正義機制」的具體看法。
劉董事長分析台灣醫療資源分配不正義的兩大疑問、三大觀察,並呼籲政府應有為有守、有擔當,抵禦財團及既得利益者的反對聲浪;醫界應靠專業與自律重拾尊嚴,守護民眾健康;擴大民眾監督及參與醫療決策,民眾才會更心甘情願繳納健保費用。

台灣醫療資源分配的不正義:醫改會的兩大疑問與三點觀察

醫改會首先拋出提出兩大疑問,希望大家思考醫療資源投入究竟出了甚麼問題:

疑問一 健保開辦後,病床數從 1995 到 2010 年成長近四成(112,379 --> 158,922 床)、每萬人口的醫師數成長五成(16.1名 --> 24.1名)。但是

  • 為何民眾還是住不到病床、掛不到號?
  • 成長四成的病床數,用在急重症上了嗎?有分佈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
  • 每萬人醫師數成長,分佈到哪些科別?科別不均對民眾醫療健康權的長程影響?

疑問二 民國 99 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調查發現:所得愈低家庭之西醫門診自付費用與自購中西藥支出占率愈高。民眾自付醫療費用占醫療總支出的比率,又回到當初健保開辦前的 3‐4 成。

  • 健保制度設計,理應發揮重分配效果,促成不同階層間的社會連帶(solidarity)。然而現實卻是:所得越低的家庭反而醫療自費比重越高。一般民眾就醫經濟負擔為何逐年增加?
醫改會提出以下三點觀察,以凸顯現行健保分配的盲點:

一、醫療資源分配的政策/價值扭曲,包含幾大亂象:

  • 醫療志業淪為產業、醫療管理凌駕醫療專業
  • 醫療專業難發揮、專業倫理遭侵蝕
  • 醫療資源集中在都會大醫院,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 偏鄉同樣繳健保費卻只有二等醫療,甚至苦等不到服務
  • 重藥費、輕診療、搶門診棄重症(急診/住診)
  • 靠賺藥價差牟利生存,急重症病患常成人球
  • 醫療服務品質重自費、 輕健保(非 VIP 民眾成二等醫療公民)
  • 醫療投入重「美」 、輕「命」,基本重症科別乏人問津

二、醫療資源配置後之「黑洞」問題嚴重

  • 「醫院經營收入」大於「醫事人力的投資」
  • 「投入的健保資源」大於「獲得的醫療品質」

三、分配醫療資源是誰的責任?如何監督?似乎仍混沌不明!

  • 是衛生福利部長(衛生福利部長)的責任,還是健保會或費協會的責任呢?
  • 未來健保會的組成、決策方式或是公民參與等機制如何透明運作並有效受監督?
  • 健保署和醫界的權責關係如何釐清?

醫改會建議的改革方向

一、先改革政府的治理效能與魄力
建立有為有守、有擔當的政府,抵禦財團、既得利益者反對聲浪,有魄力推動知識作價、給專業有尊嚴的合理健保給付,並建立提升品質、效能的健保給付誘因制度。

二、分階段改革健保總額分配
短期內應重新檢討醫院、基層、牙醫、中醫、透析健保總額比例。中長期則應讓總額的分配,回歸健保法第 61 條規定,分地區訂定門診及住院費用之分配比率,並實施醫藥分帳制度。取代現行以西醫基層、醫院總額來分割的模式,才能導引醫界重視住院等重症照護人力與資源投入之比重,促進各層級醫療院所的整合;並導正競相投入醫美或五官科門診,而捨四大科及住診、基層與醫院自顧本身總額而缺乏合作等資源分配弊端。

三、醫界(醫學界、公會)靠專業與自律,重拾尊嚴守護民眾健康
包含推動倫理委員會的有效運作,醫界對於重大詐欺案件及時發聲自律,健保決策的專業角度(非經營者角度)參與,讓社會更信任醫界的專業自律。

四、擴大民眾參與及監督
更透明及時地公開健保醫療決策過程,會議納入民眾代表,以建立「把健保費花在刀口上」的責信,讓民眾「甘心」掏錢繳健保費;並應努力讓民眾有資訊「用腳投票」選擇有品質的醫療院所,促進醫療院所良性競爭。

在各界專家學者熱情參與一整天的研討會後,大會制訂「三三宣言」呼籲成立獨立機構,盼藉由科學的健保給付與利用評估,在透明且多元參與的監督下,能落實醫療資源公平正義分配的機制。 

 

延伸閱讀:
- 點看醫改會 PPT
- 三三宣言(第三波健保改革研討會活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