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補助艱困科醫師的錢 進誰口袋?

 

醫改會副董事長  劉梅君
研發組長  朱顯光

健保「費協會」今年額外在醫院總額加碼多出 0.5% 成長率(相當 1 年多 11 億元),以提高外、婦、兒等三大艱困科的診察費,鼓勵他們堅守崗位。日前消基會與兒科醫學會卻揭露,逾半數在醫院工作的兒科醫生,竟不知或沒領到這筆全民埋單幫忙加薪的經費;甚至官員竟稱,錢撥給醫院後,健保署無法強迫或監督醫院如何分配。

我們對消基會的行動,拍手表示喝采。但對於健保署竟兩手一攤,表示無法可管的消極回應,十分不以為然。就如同政府發包工程後,承包商以勞工薪資上漲為由要求追加預算,政府同意加碼後,承包商實際卻沒調整工資,政府居然不吭聲。這種管理心態,鄉親能接受嗎?

這樣離譜的戲碼已不是第一次。之前醫改會提出「血汗醫院」,就批評過健保每年編列 8~10 億專款鼓勵醫院聘護士,許多醫院卻沒拿來實際改善護士勞動條件,白衣天使仍忙得像「戰鬥陀螺」。

超時竟未發加班費

甚至還有許多護士向我們投訴,醫院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發明出全面鼓勵護士下班免打卡的德政,以規避超時工作的證據,順帶連原本某些該有的加班費也免了。

我們也建議健保署發錢時,應該要將各醫院護理人力品質數據上網公開,以符合健保預算管理責信與資訊公開原則。但健保署卻回覆需再行研議,真讓人失望。

應讓醫護公會監督

民眾想監督錢花在哪裡?多聘多少護士?哪些醫院品質表現好?居然還要一等再等,也難怪醫院感受不到監督壓力,不願實質改善醫護工作環境。

健保加碼搶救艱困醫護科別的血汗錢、救命錢,淪為基層醫護人員「看得到、吃不到、甚至不知道」的大餅;錢進了醫院口袋,卻沒照顧到白袍勞工。改革之道,除了強化政府與費協會驗收、把關的職責外,另項關鍵在於能否能讓真正代表醫護專業的公會/學會發聲參與健保總額分配與監督,以改善目前交由醫院經營者代行其事之弊端。

健保總額大餅高達 66.7% 分給醫院總額,全國3萬8千多名西醫師有 2 萬多名在醫院服務,但在討論醫院經費與監督的委員會中,醫院經營者的席次與音量,卻遠遠高過代表醫師專業的公會,更遑論對等邀請專科學會、護理權益團體、研究醫護勞動體制的學者,來協商此類預算分配與成效監控。失衡的協商與預算配置架構,讓利潤導向凌駕專業發展,讓原本為辛苦醫界興利之美意,變調為醫院牟利之巧門。政府難道不能記取教訓盡速改正,還要繼續這樣放任不管嗎?

(本投書以「健保補助金  進了誰口袋」為題,刊登於 100.09.20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