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交流談如何改善醫病關係
北投醫療群來訪

 

趙孟捷(醫改會研究員)

洪德仁醫師帶領畢業後第一年住院醫師至醫改會分享北投社區醫療群發展的經驗,其「用心」二字於各項推動計畫中展露無遺。洪醫師不僅僅提供醫療服務,也推展了各種活動關懷社區居民。他亦指出社區醫療群的發展於制度上受到許多阻礙,如論人計酬與轉診制度未落實,他期望能透過逐步將轉診納入醫院評鑑指標讓基層醫療的功能得以更臻成熟。

 


北投醫療群洪德仁醫師(右一)帶領 PGY 醫師訪問醫改會

與人方便的診所

洪醫師在講座開頭便秀出了他診所的照片,見門口張貼「請入內奉茶」的海報。洪醫師笑說:「真正來喝茶的其實沒有多少人,大部分都是老人來上廁所。」他說他的本意是體貼附近的老人除了就醫之外,也能為其他原因進入診所。由此可見洪醫師的用心不僅在於醫療專業,如何提供社區居民更方便的生活環境也成了洪醫師所關心的。

「多元」的家醫計畫照顧服務

洪醫師認為「健康促進」才是醫療服務的根本。從「厝邊好醫師」便開始推動老人送餐的服務關懷獨居老人。戒菸門診的服務也經由「北投幫」透過 Facebook 的宣傳讓更多的人投入戒菸門診。另外,洪醫師認為老人不能只有慢性病的治療。因此,2010 年洪醫師嘗試規劃老人健康課程,2011 年與社區醫療群的醫生共同開設課程,並於北投社大推動,內容相當多元,包含了提升運動知覺、運動介入、參與式學習、營養及心理健康與社會及人際網絡。洪醫師與社區醫療群的醫師們提供了一個場域讓老人們彼此交流,藉此改善了老人的健康狀況,提升其生活品質。

應落實雙向轉診

社區醫療在醫療酷斯拉的壓迫下,似乎難以施展手腳。洪醫師指出論人計酬與轉診制度未落實成了社區醫療發展困境的主因。論人計酬是搭配家醫計畫的重要支付方式之一。然而,醫療資源分配的問題,卻讓論人計酬制度造就了「醫院提供服務,診所付費」的情況。

轉診制度轉診機制應是雙向:輕病轉基層,重症轉醫院,重症穩定之後再轉回基層。但目前轉診機制還是存在許多問題,如慢性病人病情穩定之後,應可以轉回診所,以增進病人在就醫上的便捷性與可近性;但洪醫師指出,有許多的案例是診所轉醫院住院,但病人從診所轉到醫院後,就不會再從醫院轉回診所。此現象主要是因醫院與病人均不想轉回診所。若是要落實社區醫療,從醫院轉回診所這一環是相當重要的。他指出,唯有透過將轉診納入醫院的評鑑指標,才能真正落實轉診制度。

讓醫師成為每個人的朋友

洪醫師說「用心付出」才是讓社區民眾信任得以成為家庭醫師的根本。洪醫師自己便將手機號碼提供給病患,讓病患能第一時間聯絡到他。他亦會主動關心病人近況與復原情形,由此建立了醫病之間良好的互動關係。所以他說:「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能有一位醫生朋友,你只要能多為病人付出,民眾都會有感受。」如此視病如友,除了醫療服務之外,社區醫療也帶給了社區民眾滿滿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