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4.13 新聞稿

突破醫糾困境   誠實是最好的政策
醫改會呼籲醫院打破黑箱  作「負責任的醫院」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13 日舉行「超越控訴與悲情-醫療糾紛的省思紀錄片放映暨座談會」,會中清楚呈現醫療糾紛當事人在醫院、衛生單位和法院所遭逢的重重困境。對此,醫改會期許台灣的醫院都能夠自我改造成為「負責任的醫院」,衛生署和法院能夠自我檢討成為「有能力的政府」,以突破目前醫療糾紛所造成的民眾、醫界、政府三輸之困境。

這場座談會由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主持,台大社工系李開敏講師、新店耕莘醫院副院長唐鴻舜、麻醉科主治醫師范國棟共同與談。為何放映紀錄醫糾當事人故事的「病房 85033」紀錄片,並以「超越控訴與悲情-醫療糾紛的省思」為題舉辦座談會呢?

主持人張苙雲表示,長久以來,社會對醫療糾紛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丟雞蛋、灑冥紙、抬棺抗議」,加上家屬在媒體鏡頭前的痛哭哀嚎。久而久之,反而讓醫療糾紛的當事人被貼上「不理性」的污名標籤,但是當事人選擇採取激烈手段背後的事實困境,卻始終沒有被正視與處理。

張苙雲說,醫改會自民國90年成立以來,迄今共接到 307 件醫糾申訴,每一個個案背後,都有諸多的血淚和無奈。雖然控訴也許能讓個體的痛苦和委屈稍有抒解,但眾多案例的結果卻顯示,激情過後,當事人仍只能獨自面對一個冗長且勝算渺茫的訴訟。

究竟該如何回應醫療糾紛的現行困境呢?座談會請耕莘醫院副院長唐鴻舜、臨床麻醉科主治醫師范國棟分別就醫院管理者和臨床醫師的角度,提出他們的觀察與建議。台大社工系李開敏講師,則分享自身輔導醫師的經驗,讓大家瞭解在醫療糾紛的過程中,不止病人和家屬痛苦不已,許多醫師也都有茫然失措或掙扎自責的傷痛經驗,甚至需要心理工作者協助他們從痛苦的情緒中走出來。

張苙雲強調,如果始終陷在無奈和悲情之中,實際的困境將永無解決之日。因時間有限,所以這次活動暫且不去談衛生署和法院失職以及該改革的地方,而將討論的焦點集中在醫院身上:發生醫療爭議時,醫院應該如何表現出他是一個「負責任的醫院」?除了希望各個醫院都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告訴病人他們是怎麼做的之外,醫改會也從民眾觀點,提出以下的主張:

在醫療爭議事件中,醫院如何表現出他是一個「負責任的醫院」?
一、平常即依醫療常規執行醫療照顧,可避免許多醫療疏失。
二、一旦發生醫療爭議,誠實是最好的政策。
三、把握第一時間的溝通。
(二)設立專職處理人員,事件發生時可及時提供病家所需的協助。
(四)告知病人可以利用哪些醫院內部管道和外部管道(衛生局、消保官、民間團體等)表達需求。
四、儘速釐清並說明事實:
(二)說明事實與後續處理方式:由相關主管人員邀請當事人到醫院聽取說明,院方出席人員包括相關主管、當事醫事人員、醫糾專職處理人員、社工等,假如當事人希望的話,可請地方公親、律師等同行。
五、如果醫療爭議確實是院方醫療疏失所造成,則應:檢討流程、詳盡說明、誠懇道歉、及時補償。
(二)針對確有疏失部分,由相關人員向受害當事人詳盡說明並正式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