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中文化立意好, 提升品質才是關鍵
黃達夫(和信醫院院長
根據調查,民眾真正在乎的不是用什麼語言寫病歷,而是醫師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解釋病情,降低產生誤會、糾紛的機率。個人認為兩方面的論點都有道理。
在過去病歷紀錄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醫療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然而,近年來病人的權益逐漸被重視,在美國醫療界已開始將病人的檢查結果上網讓病人查詢。更有些醫師主張在診間完成病歷書寫後,當場讓病人過目,讓病人有機會修正醫師遺漏或忽略的症狀,對於診斷的正確性更有幫助,又能促進病醫之間的互信。要做到這點,確實必須以母語記載。
記得數年前高克培醫師曾找過我談病歷中文化之事,我當時告訴他,因為英文不是台灣人的母語,醫師的英文表達能力普遍不夠好,所以,病歷記載對於病人病情的描述往往不夠貼切,對於醫師自己邏輯思考的表達也不夠精準。台灣的病歷多半太簡略,而不易看出病人的個別差異。
因此,我相信用中文書寫應該會比較正確而完整。而且,當醫師意識到病人將看懂病歷時,也許會更用心書寫。
看診時間,才是根本問題
我不反對病歷中文化,但是必須有事先的準備及配套措施。我認為阻礙病歷中文化的第一個困難將是要求醫護人員熟練中文輸入。更重要的是,為了要達到滿足病人知的權利以及促進醫療品質的終極目標,醫學界必須嚴格要求,同時要容許醫護人員足夠的時間書寫完善的病歷。老實說,在目前絕大多數醫師在門診三、五分鐘就要「打發」一個病人的時間壓力下,不論是用中文或英文一樣都不可能寫出好病歷,更沒時間好好解釋病情。
所以,最根本的問題是「看診時間」。眾所周知,自從健保開辦以來,因為給付不合理,造成醫院衝門住診量來彌補給付之不足。更沒道理的是,不論是簡單的傷風感冒或複雜的癌症,健保門診費都一樣只是約新台幣二百元。二十年下來,台灣的醫療愈來愈草率,病歷內容愈來愈簡略,當問題發生時,根本無法回溯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如果醫療型態不改變,即使病人看得懂,看到的也不過是沒有什麼內容的病歷。
因此,個人建議衛福部先成立給付改革小組,好好精算輕重病症所需問診與評估病情,以及用中文輸入病歷的時間,重新訂定合理的門診費、住院費。只有在相關條件都到位時,才可能順利推動病歷中文化,真正達到把知的權利還給人民的目的。
(本文刊載於遠見雜誌二月號,經作者同意授權本會轉載,特申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