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使用國台語書寫病歷
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日本把現代醫學帶進了台灣,也把德文病歷帶進台灣,但是他們到了二十一世紀,病歷(尤其是敘述性的部份)都使用日文書寫了。台灣的病歷在日本時代,跟著日本使用獨逸語(德文)書寫,之後才改成使用英文的。如果台灣現在還是屬於日本的話,是不是病歷也都會改用日文書寫了呢?
歐洲國家的病歷,無一例外,都是使用自己國家的語言書寫,德國人用德文、法國人用法文、義大利人用義大利文…。至於亞洲呢,依據台灣醫院協會李佩萩秘書長所做的調查,在亞洲國家中(多種族國家不計),敘述性的病史,日本使用日文、韓國使用韓文、印尼使用印尼文、泰國使用泰文英文夾雜、香港使用英文。 至於醫學專有名詞、藥名、教科書等等,除了日本及中國大陸使用本國語言之外,大多維持為英文書寫。
西方醫學使用的文字,最早是希臘文,西元前四、五世紀醫學之父希伯克拉提寫的就是希臘文,這個希臘文的傳統,到了羅馬人征服希臘以後,仍然一直維持下去,到西元一世紀時才開始改變,Aulus Cornelius Celsus 以拉丁文寫下了 De Medicina --- 當時醫學的百科全書,他把希臘的醫學名詞,有些保留原味(如 pyloros-pylorus, eileos-ileus),有些就創造翻譯成為拉丁化的醫學名詞(如 Stomachus, Branchium)。這些拉丁文的醫學名詞,後來經過阿拉伯文,又轉成各個國家的語言(法文、德文、英文…),最後英文的醫學名詞成為共通的醫學語言。從歷史的軌跡看來,亞洲各國共同的心得,似乎是敘述性的病史以自己國家的語言為主,至於醫學專有名詞、藥名、診斷、檢查就以英文書寫為主。
為什麼敘述性的病史,需要使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呢?讓我們來看看:「胸坎匝匝,中氣不透,請用 XX 運功散。」這前面八個字「胸坎匝匝,中氣不透」,如果要用英文寫在病歷上的話,該如何寫呢?「跟著媽祖繞境,神轎跑真快,走了四天,胸坎真甘苦,攏ㄉㄧㄡˋ ㄉㄧㄡˇ,幽幽阿痛,但是回來給人推推就好了。」英文病歷又該如何書寫呢?
我十幾年前有一次在看門診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回來複診的病人,我看了一下上次在門診時我用英文寫的病歷「Chest tightness」,問病人:「這回改藥物以後,心肝綁綁,有卡好沒?」不料病人聽我這麼問,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瞪了我一眼,回答說:「醫師啊,我就不曾心肝綁綁,我是胸坎匝匝。」
胸坎不是心肝,匝匝不是綁綁!!語言是很奇妙的。許多用語,就算聽起來只有一點點差距,代表的意思卻可能大不相同。例如病人會用來形容胸口不適感的各種形容詞:綁綁,匝匝,堵堵,ㄗㄜㄗㄜ,ㄇㄢㄇㄢˋ,憋憋,悶悶,縮縮,漲漲,緊緊,壓壓,幽幽……,就代表著各種不同的疾病,或是一種疾病的不同嚴重程度。醫師一定要仔細聆聽、體會,如果細節不見了,很可能會錯失可幫助我們正確做出診斷的線索。
如果病人說他覺得自己胸坎匝匝,狹心症的機會可能只有一半;但是如果他用綁綁來形容,就很像是狹心症了。而如果病人說他感覺ㄗㄜㄗㄜ的話,就要考慮是食道胃酸逆流了。可是呢,在英文病歷中,這些差異幾乎都不見了,不管病人說的是綁綁,還是匝匝,當時間緊迫,想不清楚該怎麼翻譯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反射的選擇使用一個最常用的英文字。我多年在醫學中心行醫,看過醫師們寫的病歷不下上千本,看到病歷上的紀錄,不管是見實習醫師,住院醫師,還是主治醫師,最喜歡用「Chest tightness」來代表一切,這樣子,當然很方便,但是就很難診斷了,這樣不等於放棄了診斷疾病中最最重要的病史,而只能依賴昂貴的儀器來檢查病因了嗎?
舊約聖經中,有一段復仇意味濃厚的箴言:「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但是學者考證,這是來自一篇翻譯錯誤的古希伯來文章。它真正的意涵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翻譯,是非常容易出錯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自古皆然,以後也不可能會少的。
在門診問診時,曾經有病人表示:「唉,差強人意啦,過一天算一天,馬馬虎虎過日子吧。」也有樂觀的病人會說:「愛拼才會贏!!」這中間傳達的訊息,除了病情的表達以外,更包含了他的人生態度;可是如果要把病人這些話譯成英文,寫在病歷上,我想就算是英文系教授,也不見得很容易辦到吧。更不要說在看門診的時候,時間非常緊迫,醫師可沒辦法字字斟酌,正確翻譯,於是,只能在病歷上簡單的用英文記錄,而忽略掉那些可以顯現病人個性、情緒的紀錄;但若是用國台語寫病歷,醫師就能忠實地寫下病人的主觀感受,也絕對會包含更多病情的細節描述。
用本土的文字寫病歷,診斷會更正確,也更細緻。
早年病歷的紀錄,是以醫師的 Casebook 的形式存在,古埃及文、希臘文、拉丁文、阿拉伯文,之後喬凡尼.莫爾加尼以拉丁文寫了非常重要的《疾病之居所》。到了西元一八五三年,丹麥仍然使用拉丁文書寫病人筆記 Patients’ note。 可是後來漸漸地,到了十九、二十世紀現代化的病歷出現時,每個國家都改用自己的文字 -- 英國人用英文,德國人用德文,法國人用法文……,好像沒有誰還會用別人的語言來記錄自己國人的病歷。除了台灣。
台灣的病歷,從獨逸語(德文)改成了英文。從歷史的長河看起來,病歷更改書寫的語言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大不了的事。把病歷改成用本土語言書寫,可以忠實的記錄病人的言語,其他醫師看到前面醫師書寫的病歷,才能以最多的細節,做出細膩的診斷。
至於病名、藥名、檢驗名,是要改換成中文,還是仍用英文書寫,我覺得根本並不重要,更不是重點,因為這方面的訊息表達,並沒有模糊空間,不會妨礙或影響病人的權利與便利。像 H1N1,WHO,VIP,ECFA …這些名詞,大家不都使用的非常熟練的嗎。如果參考鄰近國家的話,這個部分,也許維持醫學英文的書寫,會是更好的選擇,這樣既可與國際接軌,也不會產生翻譯的問題。
我主張病歷的寫法,就跟學生們醫學院學的一樣,中英夾雜,學生們使用中英夾雜的共同筆記多年,根本沒有產生任何問題。
現在的醫學,強調的是人本,要從病人的角度出發來看事情。用病人的語言來寫敘述性的病歷,最能代表他的本意。所以,我用國台語寫病歷。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本會轉載,特申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