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決五大皆空

 

前衛生福利部(原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楊志良教授

監委黃煌雄從事健保總體檢,結論是解決台灣醫界「五大皆空」現象的兩把鑰匙,一是提高五大科的支付標準;二是推動「醫療過失刑責合理化」。這兩張處方固然會有一定的效果,但並未真正解決問題癥結。

如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所言,台灣健保的主要問題是投入不足,因此提高對健保的投入確有必要,也應依醫師心力與時間的投入,調整支付標準表。但如此是否一定可以增加醫事人力及提升照護品質?答案是否定的。

就以護理人力為例,衛生福利部自民國九十八年迄今,共撥付護理專款達四十七億之多,但護理人力改善甚微,原因何在?

道理很簡單,健保體制並非將醫療費用直接付給醫事人員,而是支付給醫院,由醫院統籌重新分配。而醫院的成本除了醫事人員薪資之外,至少還有水電空調、設備折舊、掛號批價、行政管理等等,醫院從來不是完全依健保支付標準付給醫師薪水。

因此五大科支付標準提高了,但醫院是否隨之提高這些科的待遇及執業環境,則是另一件事。若醫院管理者觀念不改,依然把錢用於「擴充軍備」、「擴大地盤」或增加結餘,而不思充裕人力及提升醫療水準,則支付標準再怎麼提高也沒用。

事實上,除了五 大科之外,醫院中其他的科別如五官科、皮膚科等等,以及許多昂貴的檢查項目,都是易有盈餘的。取長補短,讓每一科都能有符合勞逸的合理待遇,本就是醫院管 理者的責任。因此衛生福利部應訂出標準,只要醫院還有結餘(目前中、大型醫院確是如此),就必須提供醫事人員適切待遇與工作環境,規定每年要引進多少住院 醫師等,否則醫院評鑑不予通過。

此外,總額支出增加了,醫界皆大歡喜之餘,是否也該想想「錢從哪裡來」?期待黃委員也能一併協助,設法解決健保財源問題,以免「總體檢」卻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舉。

(本文內容刊載於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