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半數縣市竟沒完整的五大急重症重度醫院或照護中心
醫改會:搶救5大急重症破網  拒當健保二等公民

 

 

繼補充保費等健保調漲後,政府又祭出提高急診收費的構想。醫改會 21 日偕同台東達仁衛生所徐超斌主任開記者會指出,台灣急重症搶救的醫療網漏洞百出,12 縣市長期沒有「夠格」能及時搶救中風、心肌梗塞、重大外傷、高危險姙娠或新生兒重症的專責醫院(參附件一),也未有制度化的完整轉診後送機制,形成有健保無急重症醫療的「悲慘世界」。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呼籲衛署立即提出「搶救急重症破網縣市」的轉送計畫,並結合健保總額分配,重建緊急醫療網架構,別再讓病患錯失黃金搶救時間。

急重症搶救資源不均 區域不正義困境難解

醫改會執行長劉淑瓊指出,台灣幾乎人人都有張健保卡,平日看病看似方便,但一旦遭遇可能危及生命,需把握黃金時間救治的急重症時,各地民眾平平繳一樣的健保費,卻往往「同卡不同命」。就算 119 救護車送往當地急診室,也不見得有醫師與病床可以做緊急治療或手術;轉送途中又要承擔病情延誤和管線脫落的風險,讓醫師很「ㄘㄨㄚˋ」、病人也很驚!造成在台灣同樣發生急重難症,有人性命金包銀、有人性命不值錢。

劉淑瓊說,許多民眾常誤以為有急診室的醫院都有能力及時處理中風、心肌梗塞、新生兒呼吸窘迫等「急重難症」,甚至救護車也只送「最近」的責任醫院。但其實這類急重症應該要送到「重度級」急救醫院或經認證的「特殊照護中心」。如果「急病」亂投醫、送錯急診室的結果,往往可能沒有碰對急救專科,或是沒有當班的專科醫師團隊可立即執行治療,最後病患只能轉診,以致後續治療結果不佳或造成後續龐大的醫療資源耗費。

醫改會以衛生福利部認定的五大急重症進行分析,發現全國 22 縣市竟逾半縣市出現搶救破洞,包含高居十大死因第二名的心臟病(心肌梗塞)、第三名的腦血管疾病(中風)、第六名的意外事故(重大外傷),以及少子化社會最關切的孕產婦及兒科重症。

其中以周產期照護及兒童急重症救治的破洞最多(9 縣市);縣市方面,除離島長期五大皆空外,全國死亡率最高的台東,以及宜蘭、雲林、南投、竹縣、嘉市等在五大急重症救治資源中,各出現 3-4 個破洞(參附件二)。

急診改革劃錯重點 「搶救急重症」才是當務之急

劉淑瓊強調,搶救 5 大急重症醫療網破洞,雖然是陳年的老議題;衛署屢次在立院的專案報告,也把建立分區的急重症責任醫院,列為改善急診壅塞的首項策略,但多年下來,隨著四大皆空與急重症醫療崩壞越演越烈,醫改會屢獲 5 大急重症民眾送錯急診室、錯失搶救黃金時間的申訴;加上健保署竟在沒有明確建置各地急重症責任醫院與轉診網絡前,就拋出調漲急診費用的風聲,讓醫改會忍不住要跳出來呼籲 : 「先補緊急救護醫療網破洞,再談調高急診部分負擔!」

醫改會副執行長陳芙媺說,公布 5 大急重症破洞的縣市,不是要求在每縣市砸大錢成立全能的重度急救醫院,而是要點出衛生福利部長期以縣市為單位來規畫緊急醫療網、以縣市為補助單位且消極等待醫院來申請補助等錯誤政策,導致許多地方仍出現急重難症搶救破洞,或不清楚該往哪裡送最正確。醫改會認為根本改革之道,是打破以縣市疆界,以生活圈出發,檢討緊急醫療網。

戳破「以縣市劃分緊急醫療網」、「中度級醫院都能收五大急重症」等政策盲點

醫改會批評,當初衛生福利部就是考量 5 大急重難症的搶救需要特殊專長,才辦理急救責任醫院分級,讓重度級醫院承擔任務;並在沒有重度級醫院的縣市,補助成立處理各類重症的特殊照護中心。但多年下來,衛生福利部至少花 4-5 億元補助,卻仍有半數縣市出現死角,還有拿補助的醫院卻通不過認證,政策成效令人質疑

面對此窘況,衛署又提出兩說法:一、四年內讓每縣市都有重度級醫院 [1];二、目前至少每縣市都有中度級的急救醫院,所以中風、心肌梗塞或重大創傷也能優先送往處理。但醫改會實際訪問專家後卻發現,衛署的說法非常不負責任。

首先,承諾各縣市都有重度級醫院的支票,未脫以縣市劃分緊急醫療網的錯誤窠臼,再空等四年後恐仍然跳票。其次,中度級評鑑未要求醫院24小時都有專科醫師可及時搶救,也沒有要求神經外科、心臟外科專科醫師會診支援,實在難保證全台各地中度級醫院都有足夠的搶救能力;急重症發病更無法挑時間、碰運氣 [2]

此外,國內七、八成以上的急重症就醫都是自行送醫,但在政府未盡責讓民眾知道 5 大急重症該送哪裡,才會導致民眾遇到急重症時,往往因為沒資訊(沒有足夠資訊)、不會用(不知如何使用分級醫療與責任醫院)、不信任(不相信中度醫院處理能力)、不管用(曾送錯急診室而受過傷害)而亂投醫;不僅沒獲得及時救治,也導致民眾最後只相信幾家大醫院,造成大醫院急診進一步壅塞。

劉淑瓊提醒,台灣健保是採社會主義理想規劃與徵收保費,但對醫院提供的急重症醫療服務卻採資本主義模式,消極放任市場運作或被動等待醫院來申請成立,而非積極補強破洞,實不符醫療正義。呼籲衛生福利部應採因地制宜策略,確實盤點資源後,結合健保署在各地建立一張清楚的「急重難症搶救動線地圖」,更可結合 GPS 定位與 APP 軟體等功能,幫助各地中風或心肌梗塞病人及 119 等救護單位,明確知道如何送到最近且經認證夠格的專責醫院。包括:
一、對於資源相對充足卻出現破洞的城市(如新竹或嘉義),應輔導鼓勵當地設有相關專長科別的醫院通過特殊照護中心認證,以確保品質並承擔責任醫院任務。
二、對於資源相對不足的本島縣市,應打破縣市疆界,以車程 30 分鐘左右的生活圈為範圍,建置各地最適當的黃金搶救動線,並讓 119、病家與當地醫院都能清楚遵循。

 


[1]  衛生福利部於2013年2月健保會報告提出此項承諾。(請參看:第一屆 102 年第2次會議--急診壅塞分析及對策
[2]  醫改會認為,衛生福利部與其宣稱中度級醫院都具有處理 5 大急重症能力,不如輔導認證中度級醫院可以選擇幾項(而非全部)核心急重症能力發展,並公布其搶救治療品質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才能真正確保破洞縣市病患救治權益。

 

各地心聲與迴響

● 苗栗縣民彭先生:小民的無奈真的是如此。所以父親、以往的親友,手術開刀的各種被限制,無法確實被照護,因此丟命的真的很多。(出處:醫改會臉書留言)
● 五大急重症救治能力缺三項的新竹縣衛生局長殷東成說,縣內急重症患者只能轉往林口長庚等醫學中心。(出自2013/03/22 蘋果日報
● 被醫改會評比五大急重症救治能力缺了四項的宜蘭縣民楊青樺說:有二等公民的感覺。(出自 2013/03/22 蘋果日報
● 南投縣議員廖志城說,南投縣的面積太大,雖然佑民、秀傳和埔基等醫院的單項醫療能力提升,但路程太遠,很多縣民遇上重症,直接轉送台中、彰化的醫學中心,反而比較快。 (出自 2013/03/2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