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跳票的護士節禮物

 

政大勞工所教授  劉梅君
醫改會研究員  李芸婷、張雅婷

這幾年每當 512國際護士節過後的上班日,台灣護士總特別哀傷與憤怒。因為即便今年大家上街丟護士鞋抗議,衛署推出的改革方案竟仍維持同意大夜班護士可照護二十名病 人,這規定只是把目前血汗現況合理化,讓護病比改革淪為空包彈。相較國外一名護士照護五至十三個病人的標準,可謂世界奇觀,全民恐走向病安懸崖。

醫改會兩年前揭 露血汗醫院排行榜,後來更有一波波醫護上街頭,促使總統公開支持護病比1:7,衛生福利部也承諾在一〇一年底前訂出三班護病比做醫院評鑑標準。但去年底這 些承諾跳票後,衛署推出的改革方案竟同意大夜班護士最多可照護二十名病人,相較國外的護病比標準一名護士照護五至十三個病人,可說是世界奇觀,也無助改善 護士過勞危及病安的老問題。

依據美國醫療照 護研究暨品質局(AHRQ)在二〇〇七年利用多資料分析法(meta-analysis)統整各實證研究後,歸納出每位當班的護士只要每增加一位照護病 人,就可能增加病人百分之八的相對死亡風險,醫改會依此推算衛署所提版本,最高可能讓住院病人的相對死亡風險提高百分之五十六,每千位住院病人中增加八十 四位治療失敗、卅五位管線意外脫落的案件。衛生福利部雖一方面積極推動醫糾補償基金,另方面卻不願正視人力不足恐增加醫糾的系統性風險,甚至最後轉嫁由醫 護人員承擔面對,實自相矛盾。

更讓人傻眼的 是,衛署所稱的「強制規定」,其實只是試評(不列入評鑑分數),對醫院根本無實質約束力。此外,衛生福利部與健保署對於各醫院護理人力公開揭露讓大家監督 的機制更是「倒退嚕」;把原可上網查到各醫院護理人力成績(ABC等級),改成只能看到是否通過而無法比較成績;健保署在一〇〇年度以前都是每月上網公布 各醫院護病比成績,但一〇一年以後卻再也沒有資料,令人難以接受。

醫改會認為健保 已累計加碼七十多億經費補貼改善護理人力,研究也指出合理的護病比可降低醫院感染及併發症的成本,反可降低醫院成本,政府與醫界不該再以增加人事成本會讓 醫院倒閉等「反動的修辭」來反對改革。儘早納入評鑑必要項目並公開各醫院護病比,別再讓白衣天使淪為「戰鬥陀螺」而犧牲醫療品質!

(本文刊登於 102 年 5 月 14 日自由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