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圈重建急重症醫療網 化解119跨區送醫之爭議
劉梅君(醫改會董事長)
張銘芳(醫改會研究員)
廿六日聯合報A5版報導,新北市長朱立倫指示轄內119救護車,可視情況跨縣市載往病患指定的醫院。新北的救護車改革方案,確實點出台灣長期拘泥以縣市疆界劃分責任醫院、急重症未能一次到位送對醫院,而錯失黃金搶救期等醫療民怨及緊急醫療網沉痾。但醫改會建議,應加入「以生活圈規畫黃金搶救動線」、「跨縣市急重症資源聯防」等改革重點,才能藉機建立緊急醫療網的標竿,並做為全國改革的藍圖。
119救護車是救命的公共財,可自行送醫者本就不該濫用,一般傷患則應依「緊急醫療救護法」送往當地最近責任醫院。但最多爭議與糾紛則是遇到腦中風、心肌梗塞、重大創傷等「分秒必爭」的急重症時,119不敢或不願「撈過界」送往鄰近縣市真正夠格的重度級醫院,只送在地醫院當接駁轉院站,再由民眾自費不貲的民間救護車進一步轉院治療或手術,導致病情延誤。這類案件在醫改會例年的醫糾申訴中屢見不鮮,相信縣市長信箱也有許多投訴,才會促成不少父母官紛紛著手檢討。
問題的癥結,在 於「以縣市劃分緊急醫療網」的錯誤政策;加上救護單位曲解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應將緊急傷病患送達『就近適當』醫院」之法條,誤將「最近的醫院就是適當的 選擇」奉為鐵律,忽視原法「應送具有適當救治能力的醫院中,其距離最近者」之意旨,導致救護員和病家為了送哪間醫院而爭吵;救護車送醫無規則依循且權責不 清,更讓熱血救護員人心惶惶而心灰意冷。
因此,打破119不跨縣市運送急重症病患的潛規則,確實是值得肯定的方向。但重點不是依民眾指定醫院,而是讓急重症送醫能打破縣市疆界,以三十至六十分鐘左右車程的生活圈為範圍,建置各區明確且適當的黃金搶救動線,並可結合APP或GPS等功能讓救護員或病家自行送醫都能清楚遵循,並減少爭議。以幅員廣闊的新北市為例,金山、萬里的急重症病患直接送基隆,坪林、汐止、三重可直送台北市的醫學中心,泰山及林口送桃縣的長庚醫院。相信能透過跨縣市急重症聯防的搶救動線規劃(例如建立北北基桃急重症聯網),應能及時搶救更多寶貴生命。
(本投書刊登於 102.05.31 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