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荒 別把政府當提款機
邊立中(醫院護理長、臺大健管所博士生)
衛福部為改善醫院護理人力花了七十多億經費,但是臨床上仍然感受到護理人力嚴重不足。問題沒改善,主管部會需省思,問題的癥結與政策的有效性及適當性。
首先,經費由衛福部支出,就是可議之事。企業經營本來就是需由雇主負擔企業盈虧,但是現在衛福部卻當了醫院的提款機,補助費用被用在加班費、夜班費,或不知名的支出,財務流向不透明,並且衛福部無法掌控各醫院運作情形。經費應該專款專用,用在實質上增加人力,讓補助能夠與護理人力的現況連動,以確保人力有實質上的增加,而非讓財源石沉大海。
其次,現今醫院評鑑的人力基準,已經不符合時代所需。如同日本明文規定,三班的護病比為一比七,但是台灣醫院評鑑規定,仍設定為白班的護病比,但是小夜班、大夜班護病比,更是評鑑看不到的。臨床上,小夜班一比十五至廿,大夜班一比廿至三十的醫院,所在多有。所以,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該是衛福部規定每個班的護病比(國外有許多可參考的政策),並且長期落實追蹤,以免醫院只在評鑑時人力正常,其他時間卻是毫無改善。
其三,若臨床工作短時間內無法增加護理人力,可仿效國外引進輔助性的人力支援,讓護理人員可以專責照顧病患,減少不必要的文書作業(例如準備評鑑書面資料)。專業性較低的工作,則分配輔助性人力協助執行,此雖不能增加進入職場的誘因,但至少能減輕臨床護理人員的負擔,讓人力流失趨緩。
最後,醫院護理人力不足,仍是需要政府與醫院經營共同努力,絕非單方面的責任;醫院護理人力短缺,除了醫療照護體系崩壞以外,更是影響病患的健康與安全。
(本文內容刊載於 103.4.27 聯合報民意論壇,經作者同意授權本會轉載,特申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