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不理的緊急醫療系統
陳昭文
外傷醫學會秘書長
現為華盛頓大學港景醫學中心訪問學者
猶記去年高雄氣爆傷害仍未完全撫平,近日北台灣再度發生嚴重塵爆意外,這對目前嚴峻的緊急醫療生態又再次刨出一道深刻傷口。但此次社會面對緊急醫療應變系統之檢討聲浪中,卻忽略了國內緊急醫療資訊整合失能與相關主管單位過往因循怠惰的缺失。面對大型災害而無法清楚掌握應變備援資訊時,傷病患遞送失序自然發生;筆者藉此提出點淺見,希望能惕勵政府日後留意改善。
緊急醫療是社會安全網之基石,而正確且透明的緊急醫療資訊更應屬於高階公共財,為避免浮濫運用需擇其要公開。衛福部過去在壓力下要求重度醫院公布急診即時資訊於各院網頁首頁的作法,缺乏使用者同理心的草率政策早已被G0V整合頁面與醫改會批判過;但醫院端的即時資料正確性檢核與急診壅塞通報標準不一所引起的解讀訛誤,卻持續地被忽略,也一直潛藏在各種利害關係者每次解析資料過程中。
改善被動消極作為
此外,針對加護病床量能,國內過去早已建置一套緊急醫療管理系統,希望整合醫院量能資訊,但現下卻積存許多問題。除了系統早已過時,資料源正確性缺乏檢核。更麻煩的是這套管理系統牽涉醫院端、醫政端與消防單位的異質使用者,常發生使用者對系統操作陌生、有些部門只管不理,或有些部門繳交資料卻無法接收回饋奇特現象。
筆者記得 4 年前宜蘭發生軍火庫爆炸產生重度灼傷人員數名,當地醫院無法運用系統查詢空床,還得打電話至中央辦公室尋求提供緊急密碼登入協助。當取用緊急醫療資訊傳遞過程無法符合流程與人性設計,這注定系統並非服務緊急應變,只成為管理者製造報表的工具而已。
筆者過去長期倡議緊急醫療資訊互惠分享,主要來自於偏遠地區日復一日重複類似痛苦經驗場景:前線小醫院處置量能不足,需後送轉診傷病患;而面對後線接收醫院後勤能量不明狀況下,轉診往往需耗費時間多方聯繫,一方面缺乏效率,另一方面對時間敏感度高之重傷病狀更可能惡化預後。我們曾運用資料正規化整合並互惠分享的方式,創造緊急醫療資訊反饋中心,成功鏈結數十間醫院的急診壅塞狀態、加護病房與手術室量能資訊,並分享與各醫院取用;技術上絕非問題,而利害關係者間的互信互惠才是解決資訊透明化最後一哩路的關鍵。
雖然目前緊急醫療環境仍苛刻,但筆者仍然盼望這些痛苦能隨時間消逝,代價高昂的慘烈經驗則成為未來傷害預防沃土。衷心期盼政府這次協助傷病患面對這些苦痛時,也能積極改善過去對緊急醫療資訊整合的消極心態與被動作為,至少為雪上加霜的惡劣緊急醫療環境,提供一些緩解痛苦的藥方。
(本文刊載於 104.07.03 蘋果日報,經作者同意授權本會轉載,特申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