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的迷失
胡勝川
慈濟大學醫學系急診醫學科專任部定教授
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
前言
各位朋友都有上急診的經驗,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急診的印象不是很好,連我自己對現在的急診也不是十分的滿意。不過,當你瞭解了三十年前的急診是什麼樣子,你會慶幸身處的年代。誠然急診還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們將持續推動改革,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的普世價值。
由於當時的制度,急診病人沒有人權,茲舉其大者,例如:是由住院醫師而不是專科醫師看診、應該住院卻住不進醫院、病人被堆在壅擠的走廊上像難民營,致有「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 的順口溜。可悲的是當時的平面或立體媒體從來不報導這些怪現象,以致急診病人成為被社會與輿論忽視的一群。諸如此類因素,促使吾人極思推動改革。改革項目繁多,最重要的是要推動發展「急診醫學」此一專科,以受過急診專業訓練的主治醫師為急診病人服務。
近三十年的推動急診醫學,急診的改變不可謂不大,目前各醫院均是專科醫師駐診,大醫院的專科醫師絕大多數是受過急診專業訓練的急診專科醫師,急診醫師也有簽床的權力,然而仍然有一些陳年老問題至今仍然存在,乃因民眾無法配合之故,這些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我稱之為「急診的迷失」。若迷失不除,急診的改革將事倍功半。故不揣冒昧將迷失予以澄清,希望對目前緊繃的醫病關係起到緩和的作用。
敝人「萬年」急診主任的經歷,三不五時收到病人不滿的投書,我太了解民眾對急診不滿的理由,其中很多都是緣於對「急診」存在誤解與期望,這些誤解就是民間普遍存在的迷失,茲將其綜合整理如后:
來掛急診的都是危急的病人
當醫護人員與病人有所爭執,抱怨醫師看病遲緩時,病人常會冒出一句話:「就是因為危急,才來掛急診」,很多投訴單的內容都抱怨等得太久,但調出病歷一看才知等幾分鐘而已。即使沒有任何糾紛,在與一般人的言談中也都透露出「急診都是危急病人」的概念,病人常不能忍受在急診短暫的等待,即使數分鐘的等待會誇大說等了數十分鐘,深怕會影響他的病情,因而投訴者大有人在。殊不知根據統計,急診病人中真正危急的病人不到百分之五,它們才是真正須要立即看的病人,其餘的病人都是可以稍等片刻或甚至數十分鐘,也不會影響病情。檢傷分類措施可以幫我們合理的判斷疾病的輕重緩急。
先來急診就是要先看
當多人在等待做同一件事情,一般都奉行「先來後到」的潛規則,唯有到急診看病的順序是例外,因為急診的重要精神是先看危急的病人,但病人多不了解,總以為先來就要先看,因此當看到後面來的人被先看到,就會有不滿的舉動出現。事實上,為了不影響到真正危急病人的急救,發揮急診室最重要的急救功能,各醫院都奉行「檢傷分類」的制度,檢傷分類的意思就是,根據病人的主訴,再配合所測量到的生命徵象,將病人分成五個等級;第一級病人須立刻看診;第二級病人可以等待十分鐘;第三級病人可以等待三十分鐘;第四級病人可以等待一小時;第五級可以等待二小時。資深護士才能擔任檢傷護士,她們還要接受專業的訓練,再根據衛福部所頒佈的「五級檢傷」作業標準,才能執行很正確的檢傷分類。請民眾要相信她們的專業判斷,否則每位來急診的病人都會說自己的病是最緊急的 ,將會延誤真正危急的病人。常見有些民眾來急診看病,有種走捷徑的心態,以為在急診都會較快速的處理,甚至只是來拿藥或看陳年老病,也到急診來掛號 ,雖然他不在乎急診較高的花費,當了解急診檢傷分類的措施後,當知這類病人多半會被分到檢傷第五級,長時間的等待在所難免,說不定還會比看門診還慢,你還會花冤枉錢掛急診嗎?
陪家人來看病沒什麼不對
華人世界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特別重視「親情」和「孝順」。以致一旦家裡有人生病,家人一定會陪病人到醫院,甚至連小小孩都會一起帶到醫院,尤其是長輩到急診看病,有時孫輩都會跟到醫院。親人欲表現濃密的親情及孝順之心原本不是壞事,反之與西方國家冷淡的人情味相比,這是我們的優點,老人家看病需要年輕人陪伴,也有其必要,因為他們的溝通常有問題。然而太多人陪到醫院就不妥了,一方面醫院有可能會將病菌傳染給陪病的人,二方面一群人圍著醫師看病,猶似一堵人牆,醫師的壓力增大,就不會有清晰的頭腦,看病的品質會變差,對病人也是不利的。再者,急診的空間有限,如果僅有的空間都站了陪病的人,會影響到醫療作業,嘈雜的聲音對須要安靜的病人也是不好的,擁擠的空間易激發急診暴力事件,更是我們擔心的課題。有鑑於此,衛福部於多年前頒佈了門禁管制措施,規範診療區和候診區必須明顯的區隔,讓只有叫到的病人才能進去看病,閒雜人等都不能進去,陪病人數也限制為最多二人,這樣的措施對醫病雙方都有好處,然大多數醫院擔心病人抱怨而不敢實施,我則極力贊成並在花蓮慈濟醫院落實,二年多下來沒有任何一例抱怨事件,我的結論是民眾是可以被教育的。我將此經驗在許多場合跟其它醫院的人分享,現在愈來愈多的急診室在認真執行門禁管制,希望國人也都能接受這樣的看病模式。
急診施暴沒什麼關係
因為以上所提種種迷失,很容易造成病人或家屬的不滿,情緒管理不佳的人就會祭出口頭甚或肢體的暴力,心想反正她們也不敢告我,受暴的醫護人員常恐懼於施暴者的報復,畢竟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故而大多不敢提告,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此舉措無寧是姑息養奸,更加重了有施暴傾向的人之囂張氣燄。急診暴力是急診人揮之不去的夢魘,是自古有之於今尤烈,更是導致急診人出走及醫界「五大皆空」的原兇之一。此議題不可謂不嚴肅,衛生福利部特地於民國一○三年初公告了有關急診暴力防制的作業流程。此流程的特點之一,就是將急診暴力屬於公訴罪的精神納入流程之中。此政策深受急診醫護人員的歡迎,依新法警方人員當場就可依情節輕重,將施暴者直接帶回問筆錄,然後函送地檢署,警方不須要問受暴者提不提告的意願。相信此舉措對急診暴力的發生有遏止的作用。
寧住走廊不住病房
國人迷信大醫院的習性由來已久,不僅大醫院門診有太多輕症的病人,連急診室也湧入太多感冒的病人、等住院的病人,急診不壅塞也難。政府有關單位早已注意到此一問題,並祭出「以價制量」的策略,然而急診壅塞的現象不減反增,國人迷信大醫院的習性真的是根深蒂固。此間有另一層因素加重了壅塞的程度,乃因護理人數不足造成醫院競相縮減病床,於是有太多的病人在急診留觀等待住院。為解決此一問題,策略之一就是,將病人轉到其它也可以處理又已有床位的醫院,但此方法多半以失敗收場,因為病人多半不同意轉院,即使醫護人員苦口婆心的跟病人解釋:「那家醫院絕對有能力處理你的疾病,而且距離又不遠。」病人說不轉就是不轉,寧可在急診擁擠又吵雜的環境中治療到出院或住院,甚至說:「就是死也要死在這裡」,心裡卻認為:「總有一天等到你」,殊不知有時「等出院比等住院還要快。」這些怪異的現象與病人對個別醫院的信任度有關,何嘗不是一種迷失呢?如果此迷失不解除,急診壅塞的窘況就沒有解決的一天。
急診都是實習醫師在看病
急診醫學的發展至今已將近三十年,其主要精神就是以專任的主治醫師為急診病人看病,可是一直到現在與親朋好友的言談間,仍然聽到「急診都是實習醫師在看病」的不實傳言。事實上,醫學中心的急診室確實有實習醫師在看病人,但是他們只是在學習,他們看完病人後還要請主治醫師指導,經過修正後才會請護理同仁執行醫囑。換言之,他們不能獨立作業,沒有主治醫師的簽名及認可,他們所看的病人是不算數的。或許有人會說,即使如此,會延長看病的時程卻是不爭的事實。我同意此一說法,但此制度仍有其必要,否則醫學院的學生如何學到看病的技巧?如何累積經驗?又如何能做到世代傳承的目的?至於說擔心會延誤病人的病情,也只是想當然耳的錯誤想法而已。事實上,只要是嚴重的病人(檢傷一、二級的病人),主治醫師會帶著年輕醫師(包括實習醫師)一起去處理,故何來延誤病情之說。當了解了現代制度的真實情況,應不致再有「急診都是實習醫師在看病」的不實指控。再者,如果不給實習醫師看病人,當我們已老,我們的下一代生病了,誰要為他們看病 ?
有病到急診就對了
這句話彰顯出對急診的依賴,對急診醫師而言是正向的心態,更是急診醫師價值之所在,然而也為急診帶來困擾。因為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我雖自許急診醫師為「全科」醫師,具有十八般武藝,但他絕對不是「萬能」的,所謂「十八般」武藝是指專精於各式疾病的緊急狀況的處理,對於各式疾病中、長程的處理,急診醫師並不專精。當病人不清楚病況是否緊急,更不了解屬於何科時,到急診來求教於急診醫師原也無可厚非,急診醫師會給予評估及緊急治療,但是有很多情況是病情並不緊急或緊急情況已解除,然而仍不明瞭該病真正的病因,或該病仍需後續治療,這時急診醫師就會介紹病人到適當的科門診追蹤,請病人千萬要體諒急診醫師,他絕對不是萬能的。並遵急診醫師的醫囑到相關的門診追蹤,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至於是否要住院,急診醫師絕對會站在病人的立場,做最有利病人的抉擇,請尊重急診醫師的決定。有時病人有某症狀已有一長時間,且已知是某科醫師的專長,請病人直接到該科門診,如果以為到急診可以快速處理,屆時急診醫師還是會把你轉到門診的,這是負責任的表現。曾經在金石堂的櫥窗看到一本十大暢銷書的書名—「看對醫生、看對科」,我為這句話駐足了良久,它正是我要奉獻給廣大朋友的肺府之言。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生了病,不是看了醫師病就會好,而是要看正確的科的專科醫師病才會好。」畢竟現在的醫療分科愈分愈細,每一位專科醫師都只專精於自己的領域,有關浩瀚的醫療其它領域,他的所知也只是比一般民眾多懂得一些常識而已,難道你願意將你的生命交到這樣的人的手裡嗎?明乎此,我們是否應該尊重及體諒急診醫師為你所做的一切,他正是在幫你選擇對的科和對的醫師。
只要撞到頭部,就要做電腦斷層檢查
一位媽媽帶了一位八歲的男孩來掛急診,主訴玩耍時撞到頭部,要求醫師給予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因小孩活力甚強一如往昔,沒有任何症狀,急診醫師不從,未如媽媽所願,媽媽遂自動出院,三天後急診醫師收到一張病人的投訴函,院方要該醫師做說明,投訴函的內容大致為:「xx醫師沒有醫德,病人撞到頭,居然沒有做頭部電腦斷層。」像這樣的觀念「撞到頭就該做電腦斷層」,普遍存在於許多民眾的心中,這的確是一個影響層面很廣的大迷失。姑不論濫做電腦斷層有浪費健保資源之嫌,做電腦斷層所釋放的輻射線更會傷害到人體的細胞,對小孩的傷害尤大。君不見數年前日本福島發生輻射線外洩事件,引起周邊國家民眾的恐慌,遠在數千公里外的台灣民眾,走在街頭還要撐起一把傘,深怕輻射塵掉落到他頭上。殊不知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遠比千里外輻射層的劑量高了何止千百倍,難道不會害怕嗎?再者,醫師說不用做電腦斷層,並非就不管這位病人,而是用觀察的方式,當病人發生了特定的症狀,再立刻做電腦斷層還來得及,絕對不致於延誤病情。讀完以上鐵一般事實的描述,您還會堅持做頭部電腦斷層嗎?
欲住院,到急診就對了
常見很多病人來掛急診,只為了想從急診住院,他既無急性症狀,診斷也已明朗,以為從急診住院可以快些,於是來掛急診。有些醫院因人力或設備的不足,欲將病人轉到另一家有能力的醫院,病人問說要掛那一科呢?醫師常會這樣回答他:「到急診就對了!」有些門診醫師欲收住某病人,因為沒有床,遂將病人轉來急診等床,事實上這些病人均無急性病況,無需任何急救措施。以上這些現象突顯出一個迷失,大家都以為「要住院來急診就對了」,即使醫界人士亦有如是的想法。雖然急診提供了這樣一個便利性,卻為急診帶來困擾,因為這些病人並不緊急,所以沒有優先性,勢必要放在急診留觀室等床,讓有限的急診空間顯得更壅塞。急診的人力也早已固定,突然增加的病人會使得整體照護的品質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希望沒有緊急病況的人盡量不要到急診來,使急診能夠發揮極大的救命功能。
來到急診就是要打點滴
有部份人有種錯誤的觀念,以為到急診看病如沒有打點滴病就不會好,於是千方百計的纏著醫師,要求給予注射「營養針」,所謂營養針其實就是鹽水針或葡萄糖輸液,它們的營養價值還不如吃半碗飯。有的醫師受不了病人的纏功,只好就範,造就了急診奇觀—一長排病人排排坐,每人手臂上接了一瓶鹽水針。堅守原則的醫師則抵死不從,最後病人語出威脅:「不看了,我要到xx醫院去。」甚至投訴這位醫師:「xx醫師沒有醫德,生病來到急診都沒有給治療。」至於那些一來就人手一瓶點滴的醫師,就會被病人們封為「好醫師」、「醫術好」,病人間口耳相傳,這位醫師就搏得了好名聲。這樣的民粹,讓真正的「良醫」情何以堪!事實上,有關「打點滴」,是有一定的學理根據的。如果病人無法進食、脫水,需要救命的管道、需從靜脈給藥等等,都是必須打點滴的條件。反之,病人如果是心臟功能不好或腎臟功能不好,打點滴反而對病人有害處。至於其它大多數的病,尤其是傷風感冒之類的病,打不打點滴對病情均無助益,反而有暴露於「感染」的風險,至於因而導致浪費健保資源、拖延看診流程、造成急診壅塞等等副作用,更是不在話下。各位朋友瞭解了打點滴的道理,當不致於再給急診醫師不合理的要求了吧!
想快點看病就掛急診
有的人把急診當捷徑,他以為掛急診一定會很快看到,於是一些傷風感冒的小毛病 、幾天沒解大便、藥吃完了、睡不著覺、換藥、拆線、胃管脫落等等小問題,也都跑來掛急診,顯然他們毫不在乎高額的掛號費,政府以價制量的策略對他們是不管用的。到了急診,這些人多半被分到檢傷第四或第五級,馬上看病的期待瞬間成了泡影,至於何時會被看到看病,就要看運氣了。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可見掛急診不一定快。
A醫院說不須住院,B醫院卻給予住加護病房(ICU),A醫院必然有醫療疏失
病人到A醫院急診並要求住院,因為該病是慢性病或不符住院條件,急診醫師堅持原則,要把病床留給真正需要的人,病人跟醫師爭執了半天,醫師還是不給病人住院,病人憤而轉到B醫院急診,B醫院急診醫師的行事風格完全不同,完全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完全順遂了病人的要求給予住院,並且住進了ICU,為何同樣的病人,卻有完全不同的處置 ?世人在評論這件事的對錯,都會主觀的認為A醫院必然有醫療疏失。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我們以標題「只要撞到頭部,就要做電腦斷層檢查」的故事繼續看下去:A醫院的急診醫師接到投訴函後,心情立刻緊張起來,心中暗想:「我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什麼事情?」於是立刻打電話給在B醫院服務的同學,請他幫忙查一下病人的病情,過沒多久,同學來了回音:「沒事,病人已經出院了,頭部電腦斷層是正常的。」A醫院醫師這顆懸浮的心才沉澱下來。這是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A醫院沒有做錯事情,B醫院的行為才違反醫療倫理,因為他浪費健保資源,不符公平正義的精神,又給病人潛在的傷害。所以說「以病人為中心」不能無限上綱,病人心目中的「好醫師」,有可能做的是不符「醫療倫理」的事情,我們在評價一個醫師或醫院時,能不慎乎!
結論
總而言之,在醫病關係略嫌緊繃的時刻,醫病雙方是否都該努力呢?急診醫師除了要精進於急診專業知能,並努力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各位民眾也要消除急診的迷失,庶幾方能創造醫病雙贏,進而達到溫馨的急診醫病情,願我急診人及全體國民共勉之!
附記:作者前本著作「醫心如月映百川」於二○一三年五月問市,「靜思書軒」台北店和桃園店請我到它們店裡做新書發表會,跟民眾座談,其實是在「打書」。徵得她們的同意,也可以不談跟這本書有關的事情,她們說隨便我談什麼。我想到醫病關係的緊張,常來自於民眾對急診不實的期待,於是我利用此一機會,灌輸民眾正確的常識,破除民眾對急診錯誤的想法,此為「急診的迷失」之由來。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本會轉載,特申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