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當個被動患者,門診把關靠自己!

 

2011.08.03 呂皓瑜 / 台北報導

在傳統的醫病關係中,病人進入醫院完全遵循醫生指示,希望得到有效且完善的治療。但是一旦發生了醫療糾紛,在苦無投訴及協調管道時,就不乏在醫院診所門口抬棺抗議、灑冥紙的情形;其實,病人在求診前,也應做些功課,一方面清楚瞭解自己病情,另方面也可維護自身權利。只是大部分病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權利為何,也因此喪失了瞭解自己病情的機會,在許多醫療糾紛中,更是常常處於下風。這次節目邀請到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張苙雲,告訴網友除了遵循醫生的治療外,病人也可以要求醫生解釋治療的目的,為自己的身體把關。張苙雲不僅說明病人的基本權益,更教導網友清楚了解就醫時所需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不讓自己的權利受損。

張苙雲表示,病歷問題一直是醫病關係的討論重點,一般民眾都以為病歷屬於醫院所有,因此較少主動去了解病歷詳情,但其實我們有取得病歷的權利。之前病歷原是醫生的智慧財產權,民眾無法取得,也因此在面臨醫療糾紛時,往往沒有病歷作為例證,所以在糾紛上較無法獲得勝利。但現在經由醫改會在病歷流通上的努力,民眾可以到醫院申請病歷,除了在糾紛發生時可以保護自己,擁有病歷還有許多其他好處,像是到其他醫院或是向不同醫生求診時,醫生就可以藉著病歷了解病人原先的病史和診治狀況,也較方便進行接下來的治療。

若是民眾認為申請病歷太過麻煩,目前醫改會也在推動健康筆記這項活動,病人在每次就診時,可以隨手記錄醫生的話語,做簡單的摘要,若是有醫療專業的問題,也可以向醫生詢問,自己製作一本健康筆記本。張苙雲提到,在病歷這個議題上我們擁有三種權利:一是取得權,二是保存權,三是保密權,保密權的功用是要求對病歷保密,禁止資料隱私外洩。

另外張苙雲也提到病人在服藥前一定要注意藥袋上的藥物標示,藥袋上必須清楚記載藥物的名稱、劑量、適應症、副作用、有效期限、調劑藥師等,也提到一藥物一藥袋,如此可避免藥物混雜,造成病人用錯藥的情形。藥袋清楚標示可以防止重複用藥,減少藥物的浪費。張苙雲認為,擁有基本的醫療知識才能打造優質的醫療環境,讓病人在醫院中受到完善的治療與照顧。

專訪片段請點選觀看

影片、文字提供:新頭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