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健保給付協商  別再犧牲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研發組研究員  李怡嫺

研發組組長  朱顯光

聯合報頭版報導,健保局將再度與醫界協商,開放高危險群病患接受電腦斷層時,可使用較安全的非離子性顯影劑。讓爭議十多年,顯影劑變『險』影劑的老問題,再次浮上檯面。

健保原應是購買健康,並以臨床實證訂立符合品質與成本效益的給付項目,讓費用能花在刀口,降低可避免的醫療傷害以節省成本。國際期刊的研究指出,離子性顯影劑的過敏率為 4~12%,遠高於非離子性顯影劑的 1~3%,加上國內藥害救濟統計,至去(97)年度為止已有十一件因使用離子顯影劑,導致嚴重疾病或死亡的悲劇發生。

這樣的傷害更容易發生在高風險的重症病人,健保局雖已將這類患者納入給付資格,可免費使用較安全的顯影劑,但卻在實務給付上設立門檻,要求各醫院不得申報超過該院每月檢查人次的 10%,導致許多符合資格的病患應排不到,甚至有醫院直接要病人都自費。

醫改會曾接過這樣案例,八十歲且腎功能不佳的老人照斷層時,被要求自費用非離子顯影劑;家中經濟困難,只好選擇傳統顯影劑,最後過敏猝逝,事後向健保局詢問,才被告知其實符合健保條件、毋須自費,然而卻已太遲…。家屬最深沉與無助的質問:「如果健保已有給付非離子性顯影劑給高風險病人,為什麼醫院沒有告訴我們,反而主動還要求病患自費呢?」。

10% 的齊頭式給付門檻,未考量各醫院間差異,對收治重症為主、易超出規範而的醫學中心也不公平,不但造成醫事人員執業困境,更損及病患的權益並造成不必要的醫糾。

問題的根源,在於健保給付決策不以品質為核心,與醫界協商妥協,更勝於科學實證與病安考量。總額預算實施後,醫界更不願意答應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以免稀釋了大家既有的「健保點值」。醫改會曾數度與健保局溝通,發現該議題雖在健保相關會議中討論,卻因出席成員多是醫界或醫院經營者代表,紀錄也不透明,民眾需求與專業意見常遭漠視。

健保制度攸關全民福祉,顯影劑給付爭議提醒我們,對於現行健保協商機制整體檢討的迫切性。希望這次報導與討論,能真正促使健保給付協商機制與過程透明化,並讓醫療給付回歸到最基本的品質與病人安全的考量,避免不合理自費與傷害。

(本文以「11 悲劇…誰讓顯影劑變險影劑」為題,刊載於 98.12.01 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