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新(心)關係 共創醫病雙贏
醫改會舉辦「傾聽病友的心聲」焦點座談會


研發組研究員  張銘芳

沒有好的醫病互動,很難有優良的就醫品質!

醫改會有感於現今醫病關係的緊張,在今年(101 年)2 月 29 日,特邀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殘障聯盟、乳癌病友協會和智障者家長總會,一同分享民眾與醫事人員互動時的正負面經驗;希望掌握醫療服務使用者的需求與面對的問題,進一步研擬促進醫病良性互動的可能機制。

此一座談會意在開展本會「讓醫界清流變主流」理念,期望後續倡議活動能改變台灣的醫病文化,正向鼓勵用心的醫療團隊。並透過民眾的友善就醫經驗談,促進醫事人員與病家的溝通,避免醫病間的不諒解,以一同建立溫暖而和諧的醫病互動。

以下是座談會中的精采節錄:

期望醫院體諒病人的需求,改善醫病溝通的路障
☆ 身心障礙朋友面對各種就醫障礙,剝奪他們應有的就醫權益和品質:
◆ 聽障者目前得自己向社政部門預約手語翻譯員去醫院協助就醫,否則無法與醫事人員順暢溝通。我們希望院方可以安排手語翻譯員提供協助。由院方提供具有醫療專業背景或經特別訓練的手語翻譯員,可以更精準到位地翻譯聽障病患的主訴給醫事人員,才能期待獲得正確的診治。
◆ 醫院若未提供「語音」輔助說明,視障者無從了解所發放的各種衛教表單,以及使用藥物的正確知識。
◆ 部分身障者,像是好動兒或自閉兒,看病時可能沒那麼規矩,醫師在不了解病況下,常會責罵病患,或怪罪家屬沒教好,造成醫病間的關係緊張。精神科等急性住院照護的服務資源也不足,影響醫病關係與照護品質。
醫護人員請聽我說:醫病互動學問大
☆ 部分婦科醫師不尊重病人隱私權,沒有落實「一進一出」看診規定,讓一排病人於同診間候診或討論病情,讓人不舒服。
常見病人或照顧者現場不敢提問,返家後也就不知如何繼續照護。目前部分醫院設有出院準備處,但由於醫療團隊多為兼任而形同虛設。造成照護者不知道要注意甚麼,要如何陪伴病患或幫忙復健,而在病患出院前承受極大壓力。
醫病相長-病友團體與醫師團體合作的經驗
心智障礙的孩子怕痛又不懂如何表達,經常視就醫為畏途,以致影響健康,智總因而開始與牙醫師公會合作,推動心智障礙者的牙科特別門診
☆ 乳癌病友協會邀請專家為醫師上課,指導他們「告知的藝術」, 以免因為表達的方式而讓癌症病人及家屬更加惶恐不安。另一方面,協會也提供乳癌過程的教戰手冊給病友,重點在於鼓勵病友參與討論病情,知道自主權在自己手上。這樣一方面病患會較服從醫矚,另一方面也不易產生醫療糾紛。
為好醫護按個讚:民眾心中的好醫病互動經驗分享
分享好的醫病互動經驗:病友手術後被推到恢復室,雖然視覺、知覺都尚未完全恢復,但聽見醫護人員蹲在病床旁跟她說:「妳放心,手術很成功。」,當下病患備感溫馨受用。
☆ 認為好醫師的特質:有同理心、願意傾聽。而好的醫病關係比較像是朋友的關係。

 

座談會結論與共識:肯定用心的醫療團隊
一、儘管現今醫療環境有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許多醫護人員仍默默付出,我們應該聯合站出來倡議醫療環境內感謝的風氣,鼓勵民眾主動表達感謝,鼓舞醫界的士氣。
二、好醫師不一定是名醫,名醫也不一定是好醫師。我們不只感謝醫師,而是感謝各類用心的醫事人員與醫療團隊。
三、這個社會運動不限地區和族群,希望能帶動整體文化。在成本考量下,建議先運用社群網站等網路宣傳策略或舉辦相關活動。與會的各全國團體在能力許可下,願意動員各會員團體全力支持和協助。

 


(照片中由右而左依序是:乳癌病友協會林葳婕秘書長、醫改會劉淑瓊執行長、殘盟王幼玲秘書長、智總楊憲忠理事長、家總公關張筱嬋、家總實習生張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