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政府與醫療院所,應提供讓民眾安心抗疫的醫療照護

       

署立旗山醫院傳出發燒病童求醫遭拒的人球爭議,引發輿論譁然,更加深了民眾對於疫情的憂慮。

昨日有醫師投書,點出許多醫院常因收入不敷成本,甚至放棄兒科醫療,造成勞心勞力的重症科別日漸式微,影響民眾權益等問題。文中並提到台灣醫療體系決策者如對兒科與重症醫療缺乏規劃,類似事件將不斷發生的呼籲。

醫改會對此建言表示認同,不過我們更想問的是,新流感風暴下,面對前來求助的發燒病童,受多年訓練的急診室醫師,即使並非兒科或感染專科,難道無法提供最基本的醫療處置,並主動協助轉診、追蹤嗎?更何況作為衛署核可的感染症醫院,應有一定的能力協助災區中的弱勢民眾。

但令人遺憾的是,該事件的發生,除了使有就診需要的學童無法得到適切的醫療照顧,更反應出民眾求診指引資訊闕如、部分醫院對於類流感症狀處理能力不佳的問題。特別是隨疫情升溫,進入緊急備戰期時刻,從疫苗的爭議、快速篩檢的偽陰性、克流感庫存不足、新流感黃金投藥期…等爭議。紛亂不清的訊息只讓民眾越來越頭暈,面對防疫的課題,民眾都有無所適從的擔憂,也讓衛生署大聲呼籲全民不應恐慌的宣導,成為難以發揮成效的安撫性口號。

雖然為進一步控制疫情擴散,已責成疾管局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調度整合全國各區的醫療院所、病床與人力資源,以提升防治效率及民眾就醫可近性,但更關鍵的是,我們的疫情防治醫療體系,是否都準備好了呢?以作為民眾健康諮詢責任前哨站的衛生所、衛生局、公立醫院為例,當民眾因類流感症狀前往求助時,如果都無力依據中央指導,提供基本醫療處置,更遑論廣大的基層診所與私人醫院?

醫改會誠摯呼籲政府,除資訊宣導外,應協助所有公立醫療單位,具備實務能力去執行類流感症狀判別、初步的醫療評估與治療,並協助病患在面臨就醫障礙時,提供即時介入的協助機制。這些防疫基本功,都考驗為政者與醫療照護者的智慧與能力。

(本文刊登於 98.09.0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