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教育部能,衛生署為何不能?

 

醫改會執行長  劉梅君

研究員  李怡嫺

受教育部委託辦理大學評鑑的高教評鑑中心,日前公佈評鑑「待觀察」及「未通過」的系所名單,要求限期改善並接受後續追蹤。此評鑑報告深受各界矚目,不僅引發教育界內部熱烈的檢討反思,同時也成為家長學子們選擇校系就讀的重要參考。

這則報導,讓長期關心民眾就醫權益資訊的醫改會不免感嘆:衛生署委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辦理的「醫院評鑑」,雖然與全民健康權益息息相關,卻因評鑑成績不夠透明公開,一直以來顯少受到討論與監督。不僅各院評鑑結果難以公開且接受公評,病家們更難一窺巨塔內的品質資訊,並作為自身就醫選擇的依據。

教育與醫療,兩者皆具有高度外部性與社會公益性質,尤其醫療上因健保強制全民納保,再加上專業資訊的不對等,民眾就醫過程中常處於弱勢。因此,更需政府承擔管理與品質確保的責任,建立起具公信力的評鑑機制及透明的品質資訊。

政府每年編列五千八百多萬元預算,委託辦理醫院評鑑,醫院內各科醫事人員更被要求全力配合準備上百種接受評鑑的基本資訊。然而當評鑑結果出爐,公開的只有合格醫院的總體評比等級,不僅迴避公告各關鍵項目評核成績,也省去不合格、待觀察醫院名單;更遑論能像大學評鑑公開提供下載各科系的「實地訪評報告書」、申覆意見與委員回應。面對如此貧乏的評鑑資訊揭露,也難怪病家得採取傳統上「四處詢問碰運氣」的就醫策略;或是出現一窩蜂不論科別與核心專長,都往大醫院跑。此外,醫院之間也不易透過公開的報告,相互觀摩學習,甚至也因不公開而質疑評鑑的公平性。

高教評鑑中心在中時論壇投書指出,大學評鑑是公開檢視教學品質保證的重要機制;我們則更期待,醫院評鑑也能成為社會公開檢視醫療品質的基礎。教育部既能公開大學評鑑報告,衛生署更有責任妥善管理全民健保給付各級醫院的合理性,讓評鑑能切實反應各醫療院的專業表現、人力配備、照護品質,提供大眾檢視與參考,進而帶動專業團體的共同監督參與。我們希望衛生署能跟上教育部的步伐,將評鑑結果公開,以發揮保障民眾醫療品質的目的。

(本文經摘錄後刊登於 98.11.12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