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醫護工作環境   才有病患就醫安全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  劉梅君

                                                      研究員  李怡嫺

聯合報報導,台灣護理人力負擔是先進國家4倍,嚴重影響病人權益。剛好最近有兩齣戲上演,一是在國際工傷日放映,描述洗腎中心護理長,因職業傷害單手截肢的本土紀錄片;另則是紀念抗煞犧牲的林醫師的舞台劇。這時社會大眾才會發現,原該提供民眾就醫安全與健康服務的醫院,其實本身環境就不「安全」,工作體制又不「健康」。試想身心疲憊又無工作保障的醫事人員,如何能全心替我們打針、換藥呢?

國際勞工組織指出,醫院是最不安全的工作場所之一,醫事人員常需陪伴病家對抗病痛及死亡,原本就承擔極大的工作壓力,受感染、針頭扎傷、氣體或輻射污染,乃至過勞憂鬱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出許多。醫院在業績掛帥的經營政策下,醫護每日工作量超過負荷;加上缺乏明確的勞動權益認知,不了解有哪些申訴管道,往往只能咬牙苦撐。人力不足也嚴重響了醫病溝通的時間與氛圍,導致站在第一線的醫事人員,成為民眾不滿的發洩對象。如果醫院經營者不重視以上種種問題,將損害到醫療品質,使病人受害。因此醫改會提醒:有健康的醫護勞動環境,才有安全的民眾就醫保障。

飛行員及職業駕駛有禁止疲勞駕駛的規定,台灣護士卻沒有禁止超時疲勞值班的限制。研究顯示,連續 24 小時不睡,其狀態相當於血中酒精濃度 0.1%,醫護還能作出精確判斷嗎?衛生或勞動主管機關應支持醫療受雇者的工時、輪班、假休、薪資,能受到最低限度的法律規範,並通過醫療業的勞動安全規則。保障醫事人員在不受無理的剝削的環境下安心執業,才能提供民眾優良而專業的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