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的就醫安全空間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 劉梅君

日前醫院管理界投書,指出台灣的醫療品質已達國際水準。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不否認的確有些醫療裝備已達國際水準,但是從民眾就醫經驗看來,台灣的醫療品質充斥著矛盾與反諷:最先進的設備配上最粗糙短促的問診,和能省則省的處置。醫師們縱然料病如神,也不能如機器一樣的使用;而三分鐘問診(初診)比比皆是,這可是國際水準?

醫改會長期關注民眾就醫品質與醫療安全,近來並與醫事人力團體、病友團體督促衛生署,向大眾說清楚醫事人力配置如何落實病人安全的把關。醫院管理者指國內外、國外的國情不同,制度及研究結果不能一昧套用。的確,醫事人力政策要視國家醫療環境而定。然而,國外的研究重點指出,醫事人力的規範是建置在驗收病人安全的成果上。

根據美國AHRQ在2004年就針對醫院護士數量與醫療品質所做的綜合報告,內容涵蓋全美11州共799家醫院,共調查內科病人5,075,969 筆,外科病人1,104,659筆。證明充足的護理人力,可以讓一百名病人中的25人免於尿道感染的風險、能夠杜絕13名病人休克或者心臟病發,還可以降低併發症,把12名病患從鬼門關前拉回來!

另外,加州政府在評估各項研究報告,並實際進行調查後,立法規範1護理人員最多只能照顧5名病患,所有相關研究與評估資料皆公布,接受輿論公評。我們要求的,不過是請衛生署講清楚,目前醫事人力規範,到底跟病人安全有何關係?

衛生署屢次修訂醫院評鑑和所謂「最低標準」的醫院設置標準,醫事人力的部分總是高來低去、口說無憑,最後變成官方、民間、醫院經營者自由心證。

早在2004年侯勝茂署長就參與發表「病人安全與醫學倫理──建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體系」,內容將手術傷口感染、住院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手術死亡率等項目,列為病人安全的指標。除了這些,衛生署更針對藥師、護士、放射師、檢驗師等醫事人力的執業過程,訂出安全作業標準,然而,指標再多,民眾看不到成果做為驗證基準,難保終是淪為空談。

醫院經營者老是喊著民眾只付陽春麵的錢,妄想吃到牛肉麵。廣大的民眾何其無辜。因為醫療資訊不公開,大眾始終被蒙在鼓裡,從何判斷掏腰包所買到醫療服務的價值呢?我們深切期待,醫界看待醫療人力的問題時,是本著醫療專業,而不是經營者的利潤。身為一個年年交出二位數利潤的醫院領導人,可能更需要思考的是,病人的就醫環境和受雇員工的工作環境,有沒有改善的空間?我們更期待衛生署能確立人命的基本防護網,讓民眾進醫院不再恐懼。

(本投書刊載於 95.09.07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