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醫療,台灣準備好了嗎?」媒體座談會採訪通知

 

 

主 辦 單 位 :   國立台灣大學 全民健保瞭望台
 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時        間 : 105年12月16日星期五14:00-16:00  
地        點 :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1 樓 118 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 17 號)  
與   談   人 : 全民健保瞭望台編輯、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郭年真 助理教授
  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劉淑瓊 董事長
  立法委員、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邱泰源 委員
  「公醫時代」代表 黃致翰 醫師
  台灣在宅醫療研究會召集人 余尚儒 醫師

近日為了回應醫界、立法委員、民眾團體對改善醫療環境及改革全民健保的訴求,衛生福利部公布「推動分級醫療六大策略及配套措施」。事實上,「分級醫療」近年頻繁地在各種醫療制度相關的爭議中被提出,包括因應「醫師納入勞基法」,社區醫院經營困境、急診壅塞等議題,都將分級醫療視為解決問題的解藥良方。但台灣該如何實施「分級醫療」才會成功?衛福部的「六大策略」是否真能推動不同層級醫療機構之間,在門、急、住診的「雙向轉診」,恐仍有相當大的疑慮!

衛福部六大策略是否能解分級醫療沉疴?
綜觀目前衛福部推出的六大策略,除了於106年總額協商之健保預算中,分別在西醫基層及醫院部門各編列約22億及60億元、限制醫院輕症服務量等明確措施,以因應基層院所服務量的上升、引導醫院投入重症照護、縮減輕症服務。但其餘有甚多措施仍在「研議」或「規劃」階段,特別是攸關何謂「輕症」或「初級照護」的客觀標準,醫界尚未有具體共識,也因此部分醫界代表在立法院舉辦的公聽會上大聲疾呼,希望主管機關能從長計議、延緩實施,甚至建議應先進行小規模之區域性試辦,以確保政策配套措施確實可行。

民眾在分級醫療的角色與需求被忽視
然而從目前推出的六大策略內容來看,主管機關僅透過「部分負擔的調整」、「對民眾宣導」等措施,冀求部分民眾改變輕症至大醫院就醫的習慣。然而這樣是否足以引導民眾就醫習慣的改變?事實上,許多民眾之所以信賴大醫院,主要是擔憂基層的醫療品質,當政府和醫界呼籲「小病至基層院所就醫」的前提,是否應該確保基層院所治療小病,也有和大醫院一樣的醫療品質?更遑論當民眾配合政策,要改以基層院所作為主要的求醫對象時,在眾多的基層院所中如何選擇?能承擔家庭醫師角色的基層院所到底有多少?有多少比例的基層診所其實只是「專科診所」(主要診治特定科別疾病,例如眼科、皮膚科、醫美)、而非願意承擔家庭醫師的角色? 當基層將病患轉診至醫院後,轉診的「有效期間」如何界定?何時需轉回到基層院所就醫?當病情需要卻未被即時轉診、或民眾對於轉診與否有疑慮時,就醫權益如何保障?這些民眾關切、攸關民眾權益的問題,在目前的分級醫療政策中,似乎並未受到重視。

沒有「雙向轉診」,分級醫療不會成功!
目前政策規劃著重在「如何分級醫療」(哪些疾病應該在哪一個層級就醫),但對於如何達成「雙向轉診」,也就是除了因為病情需要、由基層院所轉至大醫院接受治療,當病情穩定,如何有效下轉回到基層接受持續性的照護?此外,當基層院所要將病患轉至醫院就醫時,是否需要逐級轉診?或是可以直接轉至醫學中心?當醫師的建議和病患的期待有衝突時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指向分級醫療更核心的制度規劃問題:「台灣的醫療院所要如何分級才適當?」,過去將台灣醫療機構分成「基層院所」、「社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四級,以台灣地狹人稠的情形是否恰當?倘若只談「分級醫療」而不思考如何落實「雙向轉診」,政策規劃無法同時獲得各級醫療機構及民眾支持,分級醫療最終將重蹈覆轍、不可能成功!上述問題在規劃推動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同時,都應一併檢討。

 

【座談會流程】
時間 議程
14:00-14:20 引言與背景說明(全民健保瞭望台編輯 郭年真助理教授)
14:20-15:00 第一輪與談人發言
15:00-15:30 第二輪與談人發言
15:30-16:00 媒體與現場與會者提問

※ 當日媒體座談會授權「聲評坊」全程錄影,並於其 Facebook 粉絲專頁直播

 

新聞聯絡人:俞志欣 小姐
chihhsinyu@ntu.edu.tw
02-3366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