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瓊、楊東麒(醫改會董事長、研究員)

健保署日前以避免藥品浪費為由,打算自明年3月起,將取消對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病患免收取藥品部分負擔之優惠,預估影響近600萬人,1年可獲42.4億元挹注健保。照健保署的說法,宛如揪出讓健保財務吃緊的元兇,持慢箋病人成了咬破布袋的老鼠,人人喊打。

健保開辦初期,為避免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每月回診來回奔波,鼓勵醫師視病患情況開立慢連箋,可免藥品部分負擔。這群人定期回診領藥、按照醫囑服藥,不僅可以有效控制,更可以降低領藥門診的次數,替健保省下診療費(1年幫健保省了8次門診診察費,如果有兩種慢性病就省16次)。



然而,在新措施下,他們變相被懲罰。未來若越來越多慢性病患者因沒有正常領藥、規則用藥,導致病情失控惡化,健保可能「因小失大」,台灣也更難洗刷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將台灣慢性病照護品質評為全球45名的醜名。



醫改會觀察,政府屢屢針對民眾祭出以價制量的手段,當作解決各種健保陳年痼疾的萬靈丹,但往往成效不彰。今年初為紓解醫學中心門急診壅塞問題,政府提高醫學中心就診部分負擔費用企圖「嚇阻」大批看輕症民眾擠進醫學中心的窄門,結果終告失敗,醫學中心依舊門庭若市,看重症的民眾依舊在候診間前苦等。



如今政府故技重施,又想透過加收慢箋者的部分負擔解決健保財務漏洞。 健保學者李卓倫在《蘋果日報》投書就曾直言,「提高部分負擔」避免「不必要醫療浪費」的主張,已被視為學術上的「殭屍」理論。因為在部分負擔很有限的效果中,會同時減少「必要」和「不必要」的醫療,而受影響的民眾往往集中在財務與健康的雙重弱勢者,極可能使加速惡化社會不公平、健康不平等的現象。



藥品浪費的真正源頭,是找出回收的慢性病用藥中,究竟哪些是不該開、不該領、不該吃的藥,例如民眾在多家醫院看診重複領藥,這些浪費其實可藉由健保署推動的雲端藥歷加以杜絕。無奈雲端藥歷在醫療端把關能力有待提升,許多醫師怕流失病人,不敢得罪病人,即使查到病人重複領藥,也未能堅守醫療專業,仍聽從病人要求繼續開藥,這些才是政府應積極面對的問題。



醫改會呼籲健保署不要躺在健保大數據上睡覺,只敢挑慢箋病患下手!健保署可以用的策略很多,從雲端藥歷直接連線控管、藥品給付管理/療程給付管理、慢性病照護論質計酬,到修訂更嚴謹務實的慢箋開立與調劑準則,絕對比多收200元有效。



至於健保署長指出,因應新藥新科技逐步納健保,有必要檢討慢箋以減輕健保負擔之說法。我們真心呼籲,如果健保真是要擴大健保財源,就開大門走大路推家戶總所得的三代健保,別再動慢箋病患的腦筋,又硬賴他們浪費健保吧!畢竟民眾是健保要照顧的對象,並非健保的提款機。如何因勢利導,導引民眾正確用藥,珍惜健保資源,請政府三思。

(本文刊登於 1061216蘋果日報)